高等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9-02-28赵鹏程
赵鹏程
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高等学校要主动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用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创新的制约
以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一个通过死记硬背来转移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容易缺失的环节正是创新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而缺少真正能驱动创新能力的兴趣。
(二)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沖击
在互联网时代,慕课以其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先进的技术手段、灵活的组织形式、快捷的传播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冲击了大学教学及传承知识的地位。
(三)政策导向的偏差扼杀创新的因素
由于科研指标易于量化,评价高校水平的政策指标在科研方面体现的更多。在政策的引导作用下,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等对职称评审作用较大的地方,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人文精神的弱化
受教育产业化、教育体制和社会意识等的影响,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精神的弱化和缺失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创新型人才的人文情怀,是创新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决定着创新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力度。
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要素,高校应该:
(一)加快加强学科交融
1.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培养模式
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精度、逻辑思维、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开设具备学科融合特征的课程,围绕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基于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考问题上的自主性。
2.建设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
成立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切实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科融合,优化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哈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改革委员会,通过顶层设计存进跨院系跨学科的各类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的建立。[1]
3.专才与通才、文科与理科
从二学位、主辅修等培养模式开始到部分高校将专业选择延后到高年级,说明高校已经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对此进行改革和探索。
(二)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1.学生主导课堂模式
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找答案和设定假设,实现学生的自我指引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2.基于项目的教学要为国家服务
教师要帮助学生看清楚学生能继承的资源和面临的挑战,而这势必将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创新,共同解决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项目。
(三)建设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1.强化内在动机,坚持兴趣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规则和自由的巧妙结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解决社会问题后的自豪之情,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2.包容失败、鼓励试错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到足以实现梦想的知识,就不让他们去梦想。创新,就是要让梦想带他们去学习未曾涉足的领域。高校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政策,避免因高压的环境压抑创新的滋养。
3.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创新要服务国家、服务地方。只有树立这样的理想信念,高校、高校教师、员工和大学生才会拥有创新要“回馈社会”的强大动力,创新型人才才会有“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伟大抱负。
(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其无疑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学生创新俱乐部、科研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学生多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校内赛在选拔时,队伍的专业构成、队员的分工在评价指标中占有较高的权重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校还进行了团队合作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保障政策、体制支持
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较西方大学的模式还欠缺灵活,从高校的政策鼓励、管理制度、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知识传授等方面来看尚未达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高校需加快对一些僵化的人事体制进行改革,构建灵活和有效地组织、机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使得学校易于成立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教师有积极性投身教学改革。
三、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
芬兰重构师范教育:把课程精简到只需要深入理解几个概念的程度,不像我们现在的高中和大学里,以大量事实和测验为基础,徒增许多负担;在高等教育阶段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发展机会,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以及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为国家与科学事业奉献。[2]
美国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打通产学研全过程,充分利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和科研训练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和激情。从政府、高校到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立足长远,从政策、制度、教学科研模式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改革,争取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耿立艳,段英文,张占福.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28-30.
[2]曾雄军.挑战与应答:90年代芬兰高等教育的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