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19-02-28盖志强张晓陈鹤俞练白婕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区心理农村

盖志强 张晓 陈鹤 俞练 白婕

摘 要:本文通过查找参考文献等途径,并结合国内实际背景对农村随迁老人进行了定义,且对其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愈发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将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度的影响因素细化到个人特征,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心理融入五个方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对访谈记录的定性分析,最后得出个人特征、文化接纳、经济整合、心理融入和行为适应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度有正向作用,通过提升改善这五个维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

关键词:农村随迁老人 社会融入度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1.概念界定

(1)随迁老人:由于在21世纪前后,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及城市化建设相对落后,随迁老人并未被学术界所重视,近些年由于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人口流动加剧,随迁老人问题才越来越明显。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将随迁老人定义为跟随子女或其他亲人进入城市生活的老年群体,并且我们主要研究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村随迁老人。

(2)社会融入:社会融入与随迁老人类似,在学术界也没有严格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融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是很难进行界定的。在基于各种文献学习讨论后,我们将社会融入这一社会学概念定义为一个角色融入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身份的过程。

2.随迁老人问题突出

由于大量的农村老人选择随子女来到异地,基于此,在这一人群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由于文化水平,习俗甚至是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出现了水土不服等部分生理上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随迁老人心理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随迁老人大部分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上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引起家庭的争端或冲突。如果农村随迁老人问题得不到迅速有力的解决,不仅会对随迁老人自身及其家庭带来烦恼,也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二)选题意义

1.老人层面

农村随迁老人作为当前随迁老人的主体,在由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本团队用科学的指标体系计量出不同因素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优化路径,从而给予改善他们的精神状况,使老年人能够真正地安享晚年。

2.家庭层面

随迁老人是跟随家庭迁移的,随迁老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照料晚辈和养老,因此,随迁老人的心理状态对一个迁移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本团队研究建立的优化路径,农村随迁老人问题的解决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作为社会转型期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

3.社会层面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现象。作为城镇化和老龄化的结合产物,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是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二、实证分析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度=-2.169+0.391*个人特征+0.444*心理融入+0.384*文化接纳+0.362*经济整合+0.329*行为适应。说明个人特征、文化接纳、经济整合、心理融入和行为适应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度有正向作用,按照系数大小排序由高到低分别是心理融入、个人特征、文化接纳、经济整合、行为适应。

1.心理融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随迁老人对居住当地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随迁老人对居住当地的认同感、满意度越高,对城市的归属感越强,就越容易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去,社会融入度就会越高。

2.个人特征主要指随迁老人的个人特征信息。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迁老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融入度分别呈反比、正比、正比,另外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其交际面也会扩大,进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增强社会融入度。

3.文化接纳程度体现了农村随迁老人对居住当地饮食、气候、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接受度,当地饮食、气候等方面与其家乡相似程度越高或者随迁老人对饮食、气候等方面的接受程度越高,随迁老人的当地文化适应程度就会越高,社会融入度也会越强。

4.经济整合指的是随迁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经济收入能力与个人自尊和幸福感有着密切联系。经济收入能力越强,随迁老人的幸福感也会越强,也就会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社区生活中去。

5.行为适应主要指的由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关系所必需的个体自身的改变,这里指的是随迁老人为适应当地社会环境而进行的交往情况和社区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随迁老人层面:加强身份认同,积极主动融入

1.参加社区活动,积极主动融入社区生活

随迁老人在主观上不能封闭自我,要积极主动参加社区活动,扩大自身的交际面,主动结识当地居民,以更好地享受当地的环境和服务。

2.重新构建身份,消除心理隔阂

增强随迁老人的身份认同是提高农村随迁老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随迁老人生活方式,实现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使随迁老人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提高社会融入度。

(二)社区层面:加强社区认同,重构精神家园

1.加强管理与服务

社区应该加强管理和服务,尽力满足随迁老人的需求。对于随迁老人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居委会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在居住地能体验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2.推进文化建设

社区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首先社区居委会可以积极组织各类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为联络当地居民与随迁老人提供交往的平台。其次是加强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为随迁老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支持。

(三)政府层面:完善医疗保障,消除体制障碍

政府要注重解决农村随迁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打通农村和城市的醫疗保障体系,消除随迁老人的后顾之忧,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参考文献:

[1]程首一.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2):61-79+203-204.

[3]陈盛淦.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59-62.

[4]李倩.代际关系与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D].华东理工大学,2014.

[5]张华.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3,(02):80-84.

[6]瞿红霞.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02):64-70.

猜你喜欢

社区心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心理感受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