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9-02-28陈炜沙润桐
陈炜 沙润桐
摘要:精准扶贫为改善我国民生问题提供重要保障,但当前精准扶贫成效提升仍有诸多瓶颈亟待解决。我国拥有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助力精准扶贫所展现的成效引起社会重视。结合当前全国精准扶贫实施现状,论述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我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贫困地区;传统工艺;精准扶贫
一、引言
消除贫困地区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目标。根据《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未来三年我国需要解决832个贫困县、3000万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传统工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其遍布农村与城市,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尤为密切。近年来,传统工艺在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并取得骄人佳绩,引起国家社会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扶贫办等部门出台诸多政策文件,对“非遗+扶贫”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开展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贫困地区通过振兴传统工艺以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展开探讨,主要分析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贫困地区开展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奋斗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一)实现贫困人口稳固脱贫的有效途径
精准扶贫背景下,提高扶贫减贫工作精准度,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工作重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尽管全国扶贫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但在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推进速度远低于预期,“扶富不扶贫”现象仍旧存在,减贫效率亟待提升[2]。因此,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特点,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帮扶项目、灵活开展扶贫工作,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度、提高贫困人口收益、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传统工艺参与社会生产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3]。我国贫困地区多数呈“老少边山穷”特征,对于农业依赖度较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农人口和丧失劳动力群体就业机会较少,但相对封闭的条件恰巧为传承传统工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能够完整留存。在这些受现代化影响最弱的地区中,大多数贫困人口即为掌握或继承传统工艺的手艺人,是传统工艺参与社会生产的源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据统计,2017年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市场消费逾1万亿元,但仍有近3万亿元市场缺口,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正确引导下,通过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开办传统工艺生产工坊,吸纳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生产,为其提供习得一技之长的机会,借助传统工艺将所制产品变商品,以提供稳定收入,是实现稳固脱贫,打破“贫困再生产”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增强贫困人口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故此,文化产业推动扶贫事业发展意义深远,文化扶贫需与物质扶贫统筹开展,同步推进[4]。
文化扶贫是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在贫困地区弘扬中华美德,营造勤劳致富大有裨益。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单纯提供经济或资源上的援助确实会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会影响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易形成依赖于政府及社會帮助的惰性。贫困人口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不愿主动与外界交流,不愿改变生活现状,对新生事物大多持抵触心理,使得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畏惧心理。扶贫必先扶志。文化扶贫中,依托传统工艺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除了助其稳定增收,同时也可发挥其“扶志”优势,打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交流,让贫困人口的观念得到提升,思想得到解放,同时也可提升传统手工艺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的必然需要
《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是扶贫“硬骨头”。“一刀切”的扶贫政策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减贫、脱贫的要求,需要多角度探讨扶贫模式、机制,深究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在当地开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以实现减贫脱贫。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其是通达度低限制许多现代化产业入驻设厂;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使其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匮乏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落后形成的贫困文化等使得地区贫困问题更加复杂,传统的产业扶贫机制难以有效运行。传统工艺在贫困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更易获得贫困人口接受,贫困人口在接受培训后也能更快融入到“非遗+扶贫”,提早受益,加快脱贫步伐。故此,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可促进扶贫工作开展,提高扶贫绩效,是推动精准扶贫机制发展的创新之举,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然需要。
三、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一)宏观政策提供支持保障
2017年公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收入,增强贫困地区活力,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同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列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录的传统工艺项目予以大力支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要求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到贫困地区开展讲习活动,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从五大方面着手具体安排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大力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为响应国家号召,山东、广西等地纷纷出台“非遗+扶贫”具体工作方案,如《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以山东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的传统工艺资源,将资源转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广西柳州相继出台《柳州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柳州市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方案》等措施办法,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安排,保障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执行。因此,政府制定各项规划、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发挥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提供支持保障。
(二)丰富资源提供坚实基础
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区别于一般扶贫开发的重要因素是其拥有多样化的传统工艺资源,可根据地区、市场现状灵活调整[5]。贫困地区拥有数量、品类繁多的传统工艺资源,为开展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前提条件。根据《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范围内共有383项传统工艺项目入选,涉及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等14大门类,可开发成类型丰富、风格迥异的文化产品。传统工艺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记录着该民族的发展历史,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因此具有一定的观赏与实用价值,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开发价值。传统工艺广泛分布于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合理引导、培训能为开发提供人力资源。
(三)成功案例提供经验借鉴
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为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经济收入,助力精准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四川凉山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其中“彝族银饰”已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布拖县在各级文化部门支持下组织当地银匠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共有68户银匠开设银铺,从业人员120余人,实现年利润约400万元。芒竹编织是广西玉林博白县当地利用芒、竹为原材料制作生活及艺术用品的一项传统技艺,并已于2014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领导下,当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制作产品销往国内外,年产值超6亿元,吸引10万余农民从事芒竹加工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约2000元。贵州赤水市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在政府指导下开设技艺培训班,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既帮助传承“竹编技艺”,同时也带领千余名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路。赤水市通过开展“非遗+扶贫”,2017全年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053元,增幅约9.5%,高于全国水平,使得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摘帽贫困县。上述成就均可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提供重要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卢世菊,柏贵喜.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74-79.
[2]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36-45.
[3]李晓岑.维护传统与构建未来——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8(01):83-89.
[4]张祝平.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大力推动文化扶贫[J].学习论坛,2018(04):20-25.
[5]刘永飞.西部民族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州学刊,2013(10):91-94.
作者簡介: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沙润桐(1994—),男,江苏镇江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反贫困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