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回想
2019-02-28童孟侯
童孟侯
地图不是奢侈品,而是实用品,到了一个城市,不认路了,找不到风景点了,买张地图,查查,几路换几路,懂了。走的城市多了,比如我走过中国近200个城市,地图也就多了起来,日积月累有470张,用完了舍不得丢,于是成了一种收藏。
40年前,我得到一张“温州市简明交通图”,只有黑红两色,软塌塌的一张薄纸,但是这图不要钱,随便拿。从温州到北京,我看见了彩色的“北京市交通圖”,这图要钱了,一毛两分。地图上标明,北京只有一条地铁,从火车站到苹果园;北京的环线似乎只有一圈半。到了1999年出版的“最新版北京市旅游交通图”,已经明确标出四环了;如今,好像有六环七环了吧?
不同年代的地图能看出城市之变迁,此话为真。
30年前,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普遍有地图出售,至于小城市小县城就不一定了,可能买不到,因为没有出版过。那时候的地图很简单,四条公交线,两条商业街,一个火车站,一个人民公园……而已。
20年前,城市地图开始脱胎换骨,不仅是景点、道路、旅馆、饭店,还有广告夹入:什么英语培训、服装批发、看相算卦,更多的是特色门诊:整形美容、治疗不孕、除疤除痕、口腔正畸、根治狐臭、治糖尿病、问诊肛肠、清除色斑、针灸解痛……买一张地图就是买一本万宝全书,或者说买了导医图。地图的价格也上去了,5块钱。
10多年前,我到吉林高句丽王城参观,因为它刚刚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导游只有七八个,旅馆只有两三家,哪里来得及印制地图?现在再去,它的地图一下子跨到豪华级了。
地图的变化,借用这样一句话: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尤其是上海地图。如今很多地图已经变成硬硬的精致的小册子了。
我的朋友张富宏是上海新客站的“指路爷叔”,他一直站在火车站出口处,免费为外地来客指引道路。刚开始的时候,他买了一张上海地图,辨清记熟所有的主干道、横马路、大街道,小弄堂;然后买张月票,搭乘所有的汽车和电车,一坐到底,一站一站地记;然后骑着自行车走街穿巷……直到上海的马路他全去过,直到上海的交通全部刻在脑中,他才找到测绘院,严肃指出上海地图有39处错误,请及时更正。
三个月前,我到东方书报亭去买2018版的上海地图。亭主说:卖什么地图?下个礼拜我的书报亭就要关门啦!
中国地图之收藏,前景相当暗淡,因为如今要在城市里寻找任何一个地方,打开手机便是,它甚至能十米十米地为你导航,不怕你不认路。
老地图,储存了无尽的城市回想;新地图,也不会销声匿迹,因为它已经悄悄“异化”,变成一种广告册,比如“武康路地图”,已经不是以指路为主,其优点是恢复到40年前,不要钱,随便拿。
(摘自《新民晚报》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