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沙漠藏着德国小镇
2019-02-28万宇
本报赴纳米比亚特派记者 万宇
非洲西南部,来自南极的本格拉寒流带来长年干燥凉爽的下沉气流,形成广阔干旱的纳米布沙漠,金黄的沙漠与蔚蓝的大西洋形成一幅绝美图画,其中隐藏着一座充满德国风情的小镇——斯瓦科普蒙德。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乘车一路向西,越靠近海边植被就愈发稀少,从戈壁渐渐变成流动的沙漠。转过一座沙丘,空气突然从燥热变为凉爽,海边一座别具特色的小镇出现在眼前。
斯瓦科普蒙德源于德文,意为“斯瓦科普河河口”。原住民纳马人为这条定期泛滥的河流命名。斯瓦科普河虽然是一条季节性河流,但却是纳米比亚的“母亲河”,温得和克、鲸湾等主要城市都在斯瓦科普河流域内。斯瓦科普蒙德是著名度假胜地,也是德国殖民建筑的代表,市内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初,保留了当时德国的建筑风格。
虽然被纳米布沙漠三面环绕,但由于寒流的影响,这里的气温一年四季凉爽宜人,在15°C和25°C之间,每年的降雨量不足20毫米,建筑物和街道上的排水沟和排水管十分罕见。这里的水分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出现的,每到早晨,海雾笼罩斯瓦科普蒙德,走在其中,如同下雨。海雾滋润了沙漠中坚强的植物,纳米比亚国花千岁兰就是依靠从雾气中获取水分生存。浓雾却是往来船只的敌人,在北部的骷髅海岸,过去有不少船只因大雾触礁沉没。随着沙漠不断向海洋蔓延,一些沉船竟然变成了沙漠之舟。
走在干净宽阔的道路上,两边的德国风格建筑鳞次栉比,以黄、白、绿为主要色调的房子淡雅朴素。店铺招牌上印着英语、德语和南非荷兰语,还有德语的报纸出售。街道上各种肤色的人群来来往往。仿佛是来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小城,但远处的金黄色沙丘提醒不远处就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岸边海浪汹涌,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宜生蚝等海鲜的繁殖,生蚝等海鲜也成为当地的特色之一。作为德裔聚居的城市,传统的德国烤猪肘也是当地必吃的特色美食,焦脆的肉皮和鲜嫩的猪肉令人垂涎欲滴,配上清爽解腻的酸菜相得益彰。
路边的工艺品市场也十分有名,当地原住民在坚硬的棕榈树果实上刻出大象、狮子、长颈鹿等图案,还可以现场刻出人名和祝福的话。一位小贩对笔者说,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愿意给你折扣。这座小镇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附近沙漠中的湖山铀矿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单体实业投资项目,也是纳米比亚重要的产业支柱。为这座旅游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舒适的气候和独特的风光让当地成为著名度假胜地。滑沙、越野、跳伞、冲浪等旅游项目在当地十分盛行。
在19世纪末瓜分非洲的热潮中,后起的德国只能在欧洲列强瓜分殆尽的非洲寻找机会,因遍布沙漠,缺乏资源而无人问津的纳米比亚成为其目标。1884年俾斯麦宣布鲁德里茨及附近地区为保护国,建立了德属西南非洲殖民地。1892年德国的科特·冯·弗朗索瓦上尉率军乘船来到此处建立港口,建起灯塔等设施,因为有水源,这里逐步发展成为纳米比亚的主要港口,大量德国移民涌入。1910年,德国移民增加到1.3万人。1908年纳米比亚发现了钻石,更多欧洲移民涌入当地。德国风格的建筑逐渐增加,一座德国小镇蔚然成型。斯瓦科普蒙德迅速发展成为殖民地全境主要的贸易港口,1909年成为6个市级城镇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地被英国占领,后由南非托管。主要商业活动移往南部的鲸湾,当地发展陷于停滞,但这也让当时的建筑完好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