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白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2-28付伟伟廖孝忠白文钊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9年6期
关键词:白及陕南种苗

付伟伟,肖 萍*,廖孝忠,白文钊,陈 琛

(1.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2. 汉中市植物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3.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 Reichb. f.)又名连及草、羊角七、千年棕、地螺丝、冰球子等,是兰科(Orchidaceae)白及属(Bletilla)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中药材,性温、味苦、甘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入药记载[1]。白及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地下块茎,其药用价值主要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保护胃粘膜、胃溃疡疼痛、肺结核咯血、治头癣、抗癌及防癌、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生肌等[2]。此外,白及还能应用于绿化造景、观赏、工业、化妆品等方面。近年来许多地区竞相研究开发白及,并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白及产业格局。但受品种资源、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能力等原因的影响,各地白及产业链中的生产技术水平、栽培规模、加工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差异较大。本文主要对陕南片区白及资源的开发、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1 陕南白及资源状况及分布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植物,喜温暖、阴湿的环境,耐阴性强,稍耐寒,忌强光直射,多生长在较湿润的石壁、草丛、灌木、苔藓层或潮湿的山谷疏林下。株高20~60 cm,叶片4~5个,披针形,叶片长15~50 cm,宽2~12 cm,向上端渐狭窄,基部有管状鞘,环抱茎上。地下具肥厚的肉质根状茎或假鳞茎,假鳞茎上具荸荠状环带。假鳞茎较短,肉质、白色,扁平卵形,有时为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黄白色,长1.5~5 cm,直径0.5~1.5 cm,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嚼之有黏性。白及花顶生,总装花序,每株有花4~10朵,花序轴蜿蜒状。花直径3~4 c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 cm,唇瓣倒卵形,内有纵线5条,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白及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单个蒴果内含有3~5万粒种子,种子微小无胚乳。由于白及种子没有胚乳,无外源真菌提供营养发芽较为困难,繁殖率较低。

白及属中国有4个种,即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华白及。中国药典(2015版)收录的仅为白及,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秦岭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甘肃、广东等省。然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区分白及、黄花白及等原料。市场上根据白及开花的颜色将白及分为紫花白及、红花白及、白花白及、黄花白及和粉花白及5个类型,根据块茎大小分为大白及、小白及和巨茎白及。

秦岭是世界上被高度关注的生物基因库之一,陕南位于秦岭南麓,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陕西野生白及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丘陵坡地,以紫花白及、红花白及居多,白花白及零星分布。由于白及繁殖系数低,长期以来遭受过度采挖,野生白及资源已接近枯竭,产量和品质也逐年下降,2006年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频危野生药用植物之一(中国植物信息数据库珍稀频危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DB/OL]),该地区白及属植物资源分布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陕南白及属植物资源种类及特点

2 陕南白及产业发展现状

白及繁殖方式有三种途径[3-9]:①采挖野生白及进行分株繁殖;②通过无菌培养获得种苗进行繁殖;③采用蒴果种子直播育苗繁殖。陕南白及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在1990-2010年,受栽培和繁育技术的制约,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栽培积极性高,但规模不大,种苗主要靠采挖野生资源扩繁和驯化栽培。栽培上仅将野生紫花白及用于繁种,其它种类几乎没有应用。近年来,巨茎白及被引入种植,栽培面积逐年增加。2010年,经过组织培养的试管苗成为主要的种苗繁育方式,栽培面积不到10 hm2,成本相对较高,繁殖速度依然较慢,发展规模有限。2012年后,种子直播技术相继获得突破,繁殖效率显著提高,种苗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应用面积也快速扩张。2013年白及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种植面积也随之上升,达到约130 hm2,块茎价格由2010年20-30元/kg上升至2017年120-140元/kg,最高达到160元/kg(见图1),种苗销售量异常火爆。到2018年,陕南白及的栽培总面积大约1050 hm2,白及市场价位自秋季开始直线下降,价格跌至2012年30-40元/kg的水平,2019年均价稳定在30元/kg上下。白及种植方式上大部分采用传统的露地种植[10],部分种植户开始采用拱棚和大棚栽培。汉中、安康和商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白及种苗供应基地和栽培基地,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是留坝、镇巴、略阳、汉台、旬阳、白河、石泉、镇安等县区。当前白及种苗主要以企业繁育销售为主,部分农户也通过种子繁育进行规模扩张,繁育种苗的积极性较高,但因一直缺乏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的发掘和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图1 2010-2019年白及种植面积及价格变化Fig.1 Planting area and price changes of Bletilla striata in 2010-2019

3 白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白及喜排水良好且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虽种子自然繁殖率低,但繁殖成大苗后移栽成活率较高,通常成苗率在90%以上。在陕南地区白及的发育规律为:3月上旬开始出苗,9月中旬叶片逐渐开始发黄,10下旬地上部分全部枯萎[11]。陕南白及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见表2。

表2 陕南紫花大白及

根据白及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在不同时节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梳理出现阶段白及产业存在的问题:①栽培技术落后。经过近5年的发展,白及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种苗市场缺少监管,种植户对白及生长习性掌握不够、经验不足,加上缺乏专业研究机构的指导,在优良品种选育、生态适应性布局、科学栽培管护等方面跟不上生产需要。整体种植水平不高,个性化选种和粗放管理现象普遍;②施肥方法不科学。白及人工栽培关键在于施肥技术,但目前尚没有专用的配方肥料和施肥方法。生产上施用未经腐熟的农肥(尤其是鸡粪),导致烧苗现象较为普遍;③不重视病虫害防治。陕南白及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见表3),病虫害防控观念淡薄,导致叶锈病、叶褐斑病等病虫害危害严重;④销售压力增大。白及销售模式主要是以鲜活块茎销售为主,集中采挖出现压货囤积、惜售待销的恶性循环。2018年种苗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已经显现,种苗市场和种植面积达到了阶段性饱和,块茎价格也从140元/kg急剧下降到30-40元/kg;⑤产业链条较短。目前,陕南白及加工主要是块茎切片、成品烘干、有效成分提炼等粗浅加工。深加工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这也是导致白及市场价位下降重要原因。

表3 陕南白及主要病虫害情况

4 对策

为了规范陕南白及产业生产技术标准,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产品质量和效益,基于上述产业发展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4.1 加强技术研究,适度规模发展

白及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从种子播种到成龄商品需2~6年才能采收[12]。受市场高价的吸引,白及种植户易盲目跟种。政府应加大人力和经费投入,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白及优良品种选育、配肥方案和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引导规划适度的白及栽培规模,从根源上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助推陕南白及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4.2 加大新产品研发,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鉴于陕南白及产业栽培面积和产量的快速增加而引起白及价格大幅回落、销售受滞现象,有必要进一步拓宽白及的应用领域。根据对白及药物成分白及多糖、白及联菲、白及联菲醇、白及双菲醚等深入认识和应用(糊料、涂料、天然植物添加剂[13]、抗皱延缓皮肤衰老[14]),应加强白及新产品研发和加工,完善和延长产业链,扩大白及应用领域(如化妆品、园林工程等),为产业强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3 开展绿色认证,注重资源保护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白及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过度采挖,白及野生资源惨遭严重破坏。所以,政府应充分重视秦岭频危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对白及野生资源进行科学收集、保护,建立地方野生资源保护区[15]。围绕陕南白及产业发展应加强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的研究制定。申请注册品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生产优质安全的白及中药等原料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的生产消费效能和整体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白及陕南种苗
黄花白及中1个新的苄酯苷类化合物及促凝血活性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白及SSR-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党建地图·陕南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