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班主任视角的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德育实践探究

2019-02-27覃飞年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

覃飞年

摘 要: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师生、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德育效果除却受制于相关人员本身的态度、观点及思想外,也与教育地区的环境、教育资源及其它客观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有着大量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当有限的德育环境与这群“特殊”的孩子相遇时,常常产生身为班主任所难以预控的化学反应。如何认知这些孩子的心理特征,如何把握对其展开德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破解,从而实现学生健康的发展,是本文中笔者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山区特殊家庭 德育 小学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204-02

相对于教育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城市地区,广大山区不但资源匮乏,而且拥有大量的特殊家庭。家庭的特殊性造就了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独特性,也让小学班主任在对其展开德育教育时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境,但越是如此,他们的德育工作越不能被忽视,更需要班主任以创造性、实践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实现良性突破。

1 山区特殊家庭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

笔者以个人所执教的班级为例,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班级总人数:32人。

特殊家庭人数:17人,占比53.1%,过半。

特殊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均合计在内)外出务工者:12人。其中被寄养在亲戚(不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家的有3人;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的有5人;跟随未务工的父亲或母亲生活的有4人。

特殊家庭中父母未外出务工者:5人。而这五人均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不在)。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行为障碍、性格缺陷、学习障碍等问题,这充分说明家庭亲和度越高、交流沟通的空间越充分,成员结构越完整的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反之如若父母感情不慕、或是家庭重组导致自身和继父母之间缺乏与生俱来的情感、默契,父母之间矛盾加剧,那么便极有可能陷入自卑、孤僻、不善言辞等心理困局当中。

2 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

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本身的心理状况固然是制约德育工作开展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促使其德育工作很难“达标”。

2.1 山区个别小学德育有效性偏低

笔者所谓的有效性偏低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①方法单一、开放性欠缺、脱离实际环境;②德育环境欠缺;③德育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学生兴趣低、无法理解德育存在的意义等。寻常学生尚且如此,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只会呈现出更为不佳的德育效果。

第一,当前笔者所在的班级,其有限的德育内容便是围绕教材进行每周一次的德育课,而授课内容始终围绕书本,没有与山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外,德育教师所开启的德育课程本身是与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相脱节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必然无法为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更无所谓德育效果。

第二,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必要的德育资金和活动场所,是小学能够有效开启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山区资源的局限性及潜在的安全隐患,促使我校很难定期组织德育活动,也很难找寻到例如敬老院、社区等可供德育实践的场所。另外互联网建设尚未普及,学生跟随热点、能够了解当下时政信息的概率极低。

第三,有些学校秉承“成绩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一原则,而德育则屈居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之后,不被重视。在这样一种局面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德育,甚至不知德育究竟为何物,很多教师也没有下意识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关注德育。

2.2 个别山区小学德育对传统德育资源存在认知偏差

尽管山区的教育资源颇为落后,但是其在漫长的发展里程中也积累了地域性的、优良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其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构成,也是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小学生所应延续的优良传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具有区域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的内容,亦属于小学德育的重要素材和宝贵资源,只是当教育工作者无法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或者对德育资源的认知存在偏差时,它的存在就起不到作用,学生也意识不到保护这些珍贵的内容本就是德育的重要构成。

3 基于班主任视角的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德育策略

3.1 将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德育内容转化为爱家乡、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对山区的孩子而言,一旦把握不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尺度就容易变得“空洞”。所以在笔者看来,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特殊家庭孩子的个人理想和抱负结合起来,将爱国转化为爱家乡,将为社会主义、为建设祖国而奋斗转变为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而努力。作为班主任要懂得合理利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态,尤其对成绩不好、自卑,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的学生,升学、高考等并不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唯一出路,利用自己所学建设家乡,引领山村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实现转型,也不失为一条道路。所以笔者会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利用本地资源,走进家乡、走进农业、走近劳动,通过邀请村委会领导、干部等参与到班会中来,为学生们讲解山区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产业进步及未来前景,为学生们增强信心,也促使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希望。

3.2 提高家长素质,建设家长学校,实现家校教育的高度统一

特殊家庭不但孩子的心理状况、思想情感有可能“个性化”,他们的家长也有可能因为常年在外或者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缺失而产生遗憾、抱歉的心理。所以这样的家长一旦有机会可以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助力其学习、发展、个人理想的实现,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参与其中,而作为班主任所要做的,便是为这类家长创造能够参与的平台。所以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将班级的32名学生家长组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并由学生自己担任联络员。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笔者会为那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即帮助家长学习文化知识。这里所谓的家长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包括与自己隔代的祖父母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构建家庭内部的良性氛围,同时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品格;另一方面,笔者会不定期组织家长(学生的日常“监护人”)召开“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合理地辅导学习、参与孩子的成长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家长的德育意识,辅助学校提升德育水平,实现学生、学校、家庭三项德育的有效合一。

3.3 利用山区的优先条件,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山区人民始终呈现出艰苦朴素、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而这种品质恰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材料。特殊家庭中不少孩子因为父母无法陪伴在自己身边而养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品行,于是笔者便会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本地区人民的优秀事迹,并邀请其来到班级当中为学生们进行讲座。这些人当中,有为山区建设呕心沥血的村干部,有放弃大城市优越工作环境、回到山区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有互帮互助的老邻居,有感动山区的道德模范——他们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见识到人性的闪光点,让学生明白困境中亦要向阳生长、不断磨练自己心性品行的道理,更需要在这些优秀案例的影响下,传承优良家风民俗,延续优秀传统文化,识道理、知做人。

3.4 启动班级文化周,提升部分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

针对山区文化信息更新速度慢、相对落后的状况,笔者多次在班级中组织学生举办班级文化周,主要内容是每周由三名同学各自推荐一本好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和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去丰富其他同学的见识、阅历,并在这种找寻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自我、提升素质。笔者班级17位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中有這样一个女生,父母常年外出务工,自己则寄宿在表亲家中。该生文化成绩一般,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艺术爱好,始终苦于个人的理想在山区这片土地上难以实现抱负,而且也深知这种艺术爱好需要强烈的投入作为支撑。而这个活动的举办,为这名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她多次在笔者举办的文化周上为班级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知的名画、知名雕塑和建筑,发挥所长,找寻信心。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构建符合这些孩子思想、心理特征的德育网络。三方合力,才有可能化解过往德育工作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症结,寻求突破、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山区德育应体现出山区特色[J].教育,2016(28):144.

[2] 罗云辉.关于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4):26-28.

猜你喜欢

小学班主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