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圆圈图 有效练笔头

2019-02-27陈洁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教师们越来越受重视读写训练,设计课堂练笔引导学生训练学过的表达方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课堂小练笔并未达到预设的效果,变得流于形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借尝试利用圆圈图设计更具思维开发和便于交流学习的课堂练笔,让学生有效训练笔头,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圆圈图 课堂练笔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91-01

1 当今课堂小练笔的困境

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指导课上,我们除了要训练阅读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并最终体现在习作上,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为了在阅读指导课上训练学生的笔头,不少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仿照课文,自己写一句或一段。

然而,这种小练笔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效果都很差。课堂小练笔掉进了近乎无效的困境。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练习缺乏足够的提示,总是希望学生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到位。可事实是学生觉得很难凭空想象出一个情景,所以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二是这些练习一般只训练一种表达方法,难免掉进“跳蚤效应”的怪圈,限制了对学生思维的开发。

如何设计课堂小练笔,才能实现有效训练学生笔头,让其掌握各种表达方法的目的呢?笔者利用圆圈图作了尝试。

2 何谓“圆圈图”

圆圈图,是由美国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一种思维地图,(如图1),是一个同心圆结构,“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来展示与一个主题相关的先前知识”[1]。外圈可以进行分区,划分为若干个扇形,从不同的角度把中心的信息具体化。这种功能让笔者联想到“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我们可以把圆圈图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把句子写具体上来。

3 巧用圆圈图

例如,学习完《人物描写一组》,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为了巩固,我利用圆圈图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图2)。“热切地盼望”其实是很模糊的,并不具体。我提示学生把“热切地盼望”这个意思用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表达出来。同时,告诉他们不只限于划分三个扇面,当然最低要求也要填一个扇面。这样的设计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了中心句子的提示,激发他们联系生活,有了完成练习的动力。同时三个以上的扇面的设计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用了几种人物描写方法把中心句子写得比较生动具体(如图3)。当这些能力强的学生尽自己所能完成了练习后,他们还自觉地把写出的具体进行对比,找出自己最得心应手的人物描写方法和写得最传神的句子。

至于修辞手法,其操作与人物描写类似(如图4),就是要求学生在扇面中用不同修辞手法改写中心句子,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由于重点突出,布局清晰,圆圈图还有利于練习后的交流。通过比较、交流,学生在互动中共同进步,尤其是潜能生在同学的带动下,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一般经过交流后,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写的句子更加具体生动,运用的表达方法(划分的扇面)更丰富。

4 展望

圆圈图作为一种拓展思维,诱发想象的思维工具,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在完成课堂练笔的过程中激发潜能,自主探究,并在初步完成后乐于和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然,关于圆圈图在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的应用开发,还只是初步,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卓有成效,相信不久的将来,不仅在课堂练笔上开花,在其他小学语文领域也会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申灵灵,罗立群.思维地图及其在美国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作者简介:陈洁安(1983-),女,广东广州人,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