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学习意境促进文本感悟

2019-02-27高建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学语文

摘 要:本文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为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各种契机,积极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感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设学习文本的意境,以有效地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设意境 促进感悟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38-0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能力,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思维能力活跃,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殊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学中的各种契机,积极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想象,促进感悟,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1 借助感官媒介,激发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触发学生的审美感官,通过听、看、触、嗅等多种感官参与去感知文本所要表现出来的情境。通过激发愉悦的学习情感来感知文本中的美好形象。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凭借图片展示录像播放、采用音乐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征,以及在河面上来回穿梭的动人画面。向学生展示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迷人风光。既看到小艇的静态美,又感悟它的动态美。借助媒介,通过视觉的渲染,引导学生自主感知,再通过师生的对话:“从你看到的这些画面中,你认为小艇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课文中要交代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在生活中,小艇会发挥哪些的作用?你从文中如何感受到的?”等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自然有效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的探究了。

2 品析词句,感悟语言

汉语言优美生动,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又生动形象。表现形式多样,有的饱含激情展现精神美,有的淡抹浓妆展现形象美等。

《草原》一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学生在初步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品赏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时,适时点拨“你觉得在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优美?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同学们顺着思路,在“草原风景图”中就会找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美丽绝伦的水墨画,文本以优美的语言展现草原的辽阔俊美,小丘的柔美线条,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互动中,对草原美的印象更深刻了。有了这样的情感经历,在教学中通过个人读,分组读,齐读等多形式的感知体验,抓住“平地”、“小丘”、“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线条柔美”、“绿色渲染”、“墨线勾勒”、“轻轻流入”等字词的领悟,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草原美丽景色,从中进一步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惊叹”,“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原因了。通过图片展示与课文文本的比较、同学间的交流感悟、品析字词、阅读体验等,很自然就感受到作者第一次看见草原时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和溢于言表的激動的心情。文本的字里行间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就被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打开了。

3 构筑想象,体验情境

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文本的表层走进文本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文本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好情境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草原》一文,当文本中描写了去陈巴尔虎旗访问的路上,草原的主人来到了几十里外欢迎客人。文中的场面描写非常激动人心——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左右与前面引路”,“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等文本内容入手,通过学习交流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热闹场面?”在播放一组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后,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境美。

当然,在描述主客在蒙古包外见面的情境也让人激情满怀。“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小组交流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文本要表达的情境。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探究在想象与朗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4 挖掘情感,领悟思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阅读中,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状物描景,都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感。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用真情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故事场景中,被感染,被熏陶。如《桥》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老支书的光辉形象,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三个场景,引导学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一,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第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第二,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对这三处的场面描写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表达上的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的人格,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的思想意境,体会文本的思想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领悟美的过程。

5 课内课外,迁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创造是学生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多种活动,如角色朗读、表演、续写、仿写等方式来表达美和创造美。通过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既要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又要做到对思维训练的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由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学《草原》时当引导学生理解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内涵时,可围绕“何忍别”让学生写一段主客“分别”的场面描写。让学生通过语言、行动、神态等表达出相见时难别也难的动人情景。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想象与理解相结合中,学会尝试性地给文本“补白”式的续写,培养迁移能力学会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 顾美蓉.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意境的创设[J].陕西教育,2008,(5):47.

作者简介:高建芳,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平潭第二实验小学学科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小学语文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