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细节处体味、挖掘文本之妙

2019-02-27余叶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细节语文

余叶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作为文本的讲解者,一定要静下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文本,寻找属于自己的触动与收获。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所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梳理感悟时,语文课堂才不会是人云亦云的照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教师才不会被固定的课文所局限,才可能真正获得品读文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 文本解读 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01-01

翻阅《解读语文》一书,既佩服钱理群、孙绍振等大家学者对语文课文的精妙解读,也深感自我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玩味”的粗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如下几方面的细节,想来恰恰是笔者此前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的精彩之处。

1 关注文本中的省略与留白

赏析一篇作品时,我们很容易关注到作者着重刻画的内容,比如朱自清《背影》里父亲如何艰难的翻过月台为我买橘子;鲁迅《孔乙己》里孔乙己如何在咸丰酒楼里买酒喝,如何被其他客人调侃、嘲笑。这些内容都是作者浓墨重彩展现给读者的,在阅读文本时很容易引人琢磨与寻味,但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恰恰容易让人忽视文本的另一个侧面——那些一笔带过的省略内容,甚至是并未提及的留白空间。

《背影》里作者简略提及父子之间的矛盾,父亲“待我不如往日”,却并未详写父亲与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隔膜,只是在展现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用无言的行动来证明了父爱的存在,渐渐淡化了父子间的隔膜与嫌怨。《孔乙己》里写孔乙己因偷书被打后拖着残破的身子来酒楼里买酒喝,面对孔乙己的惨状,酒楼里的客人像惯常一般揶揄调侃,这个部分详写了酒楼里客人与掌柜对孔乙己说的话,却没有详写说话人的神情、动作,是作者刻意的留白。读者虽然没有从文本中读到关于看客们的神情,却从对话中明显感受到一种围观他人痛苦毫无同情之意,反而甚是快活的“欢愉”,看客们那种把孔乙己的悲剧当作是茶余饭后谈资的神情似乎也跃然脑海了。关注文本的省略与留白往往能开启文本解读的另一个侧面,捕捉到大众关注点之外更多的细节,揣摩作者更为隐蔽的情感表达。

2 从叙事视角入手分析文本

很多小说的写作采取全知型的上帝视角,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想法都在叙述者的眼中,一览无余。然而,当叙事视角从全知转为有限的时候,读者从文本中看到的世界就会发生某种耐人寻味的“偏移”。比如《阿甘正传》,从一个先天智力障碍者的眼中看世界,和常人视角就非常不同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一种现象时,也许看得更为清晰和深刻。

鲁迅的小说里就有对于叙事视角诸多尝试,比如《孔乙己》《祝福》。在《孔乙己》里,讲述孔乙己不幸遭遇的是“我”——咸丰酒楼的小伙计。小伙计这样的视角安排十分巧妙,真真是一个算得客观、冷静的“局外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会和掌柜、酒客们走得太近,但又因为工作原因必然会接触孔乙己、短衣帮和掌柜,他在酒楼里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但又与酒店里的所有人物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大家不会太关注他的存在,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他的眼中来看故事的发展能更准确的反应孔乙己的处境,短衣帮和掌柜的态度。《祝福》中其实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我”离开鲁镇多年后回鲁镇过年的经历,二是“我”回想起的祥林嫂的故事。虽然小说的核心角色是祥林嫂,但作者并没有采取上帝视角,而是借“我”之口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这样一来,在展现祥林嫂悲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像“我”一样的清醒旁观者的困顿,加剧了与麻木、残忍而不自知的鲁镇人的对比,深化小说主题。

有限的叙事视角能从某种程度上刺激我们的阅读审美体验,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与想象空间,促使有心的读者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立场。如果在课文文本解读中,能留心文本的叙事视角,也许能打开解读文本的另一扇门。

3 文本的时代背景与解读多元性的“对抗”

“知人论世”说强调在解读文本时,先充分了解相关时代背景。毫無疑问,这是文本解读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然而,当很多文本被一味带入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的影响时,反而会消减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比如,在讲解《雨巷》一诗中,雨巷、姑娘、丁香等意象铺展出的忧愁、迷惘的意境读来很是唯美,让人不禁联想到江南烟雨里的水墨画卷,联想到女子凝愁的眉眼,联想到狭窄的青石板路延绵的落寞与寂寥。然而,如此有诗意又朦胧的一首诗歌,很多教参资料在解读时硬是要同当时的黑暗社会背景紧密关联起来,认为此诗是作者戴望舒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看不到理想的出路,饱含政治寓意的一首诗歌。如此解读,自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诗歌原有的朦胧意境与江南的温婉诗意却一扫而空,让人想来顿感失落,破坏了诗歌初读时由音韵与自然联想构建的美好。《故都的秋》一文也出现过类似的解读“偏差”,有评论认为郁达夫的文风一直充满了难解的忧郁,《孤独的秋》也必然沾染着作者身上的那股忧郁,再加上当时受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郁达夫眼中北平的秋注定是落寞的。然而,细读《孤独的秋》却发现作者在对北平秋天的描绘中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衰败景致的赏味与喜爱:破屋里的衰草衬托的是“牵牛花的蓝朵”;落蕊扫过之后踩上去留下“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即使生命消逝仍留有微妙温暖的印痕触动心间;都市闲人在秋雨之后往桥边一立,于抑扬顿挫的对白间传递对秋的赏味……这一切的细节里虽然不可否认的暗含着些许对生命消逝的忧郁,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秋的欣赏,甚至是一种品赏秋味时淡淡的喜悦。虽然时代背景在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时能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文本也是独立于时代背景、作者个性的存在。在解读文本时可以预留出多一点的空间,在时代背景之外,还原文本本身传递的精神力量与文字张力。“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能让文本保有更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崔国明.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J].文学教育(下),2014(04)

[2]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细节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细节取胜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