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与你共“见”城市新生活
2019-02-26费晨仪
费晨仪
作为城市居民,我们不时会有这样的感受:马路上栏杆设置不合理,过马路要多绕四百米;雨季积水走路难,穿鞋心疼鞋被泡坏;共享单车挤占人行道,违章停车挤占自行车道,马路那么宽,却会感到无路可走;送孩子上学难松开手,危险隐患重重;城市公共空间匮乏,想散个步没有地儿去……遇到城市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尽管心有怨言,但打热线好像很麻烦,可供反应问题的渠道也并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忍耐。對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拿到语焉不详的提案,也很难定位、核实其真实性,并及时进行处理。
从规划师的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化由过去三十年的粗放发展向精细化和存量发展转变,已是共识。城市更新中,规划师与设计师面对的不再是一片白地,产权关系复杂、利益相关主体分散、规划目标多元、公共空间稀缺等普遍问题,为项目带来了许多挑战。公众参与,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在存量发展阶段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公众参与对规划实施落地至关重要,是促进多元利益主体沟通和博弈、避免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规划过程中,由于规划项目多为政府和开发商主导,居民多处于被动地位,城市空间真正的使用者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居住在城市里的大家能够更积极更便捷地发声,能够更好去连接城市居民、城市管理者与规划设计单位,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发生积极的、以人为本的改变?路见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诞生了。
路见是什么
路见(PinStreet),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是中国第一个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众参与互动平台。它致力于为居民参与城市治理提供有效的发声渠道,连接政府、专家和市民,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以人为本发展。
在小程序中,居民们可以随时随地上传提案,描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地图功能可以精确定位,便于准确描述城市问题的地理位置。小程序支持上传照片,更生动,也利于核查提案内容的真实性。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公众可以浏览查看最新最热的提案,居民可以在提案下评论点赞,将提案分享到微信群,让公众参与活动得到更广泛的参与。
除了小程序,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还联合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数据分析后台,居民上传的提案可以在后台中进行一键处理,帮助管理者识别热点区域与热点问题,并对公众建议进行快速反馈。
自2017年6月上线以来,路见已经在北京、天津、深圳、重庆等城市收集到超过20000份来自居民关于街区改善、交通环境优化的提案,推动了城市和社区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为规划设计团队高效识别区域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绣花针”式的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路见还与国际组织、中国政府、规划相关机构以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联合国第九届城市论坛(WUF9)上进行了分享。
路见城市故事
北京胡同院落乱撘乱建,空间局促,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胡同生活的品质很低。北京近年启动违建拆除和违规开墙打洞封堵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提升胡同风貌。
居民“莉姐”的“超市菜店”提案:应该利用原来的奥士凯小卖部,开展便民服务设施,方便附近居民生活。
2018年3月以来,北京景山街道8个社区的居民在路见上传了超过900条提案,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中“超市菜店”、“自行车停放”与“健身设施”类型的提案数量最多。增加超市菜店、公共厕所的人性化改造、增加绿色植物与休憩空间等与生活便利性、空间宜居性紧密相关的提案呼声最高。
2018年4月2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来到景山视察街区整治情况,高度认可了路见景山让居民发声的工作。在路见与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路见小程序二维码已经在景山的胡同中“上墙”,居民可随时扫码提案,反映问题。路见还将接入景山街道的网格管理体系,变成街区治理的有效手段。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大家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投放、跟不上的运营维护和对道路的侵占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自行车出行重新成为潮流的时候,自行车道缺失背后的安全隐患也开始显现。
居民“德尔塔”在路见上传“共享单车停放”提案:建议单车停放三要三不要:一是不要紧靠公交站停放,要停在不远处的空地,二是不要挤占人行便道,要设置专用停放区,三是离开小区门口,要保证出行和环境安全。
2017年8月,路见以“共享单车停放与公共空间改善提案”为主题,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在清河收集了1678 条有效提案,超过一半的提案聚焦共享单车停放。活动一共吸引了1430位居民参与。
通过对提案的位置和语义分析,路见总结了清河共享单车“在哪儿停”、“怎么停”和“怎么管”等问题,并在路见清河沙龙上进行了分享。沙龙邀请了市民代表、区交通委和清河街道的政府管理者,ofo、摩拜等单车企业,以及规划专家学者。这个多方沟通的平台推动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沟通,并逐步实施共享单车停放区的规划与施工工作。
城市新区的发展延续了中国以往的粗放模式,在空間品质不高的情况下靠相对低廉的房价吸引人们。不过,比起老城区,新区具有更强的后发优势,有条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走出新的路径。
居民“最爱小魔女”在路见上传“占道停车”提案:通惠南路道路西侧小区没有停车位,私家车都停在人行道上,严重影响行人。建议:通惠南路西侧北向南的人行道有两个机动车道宽,希望路边规划上停车位,有效利用、合理规划现有空间。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部,虽为新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但通州主城的空间仍维持着原有的粗放结构。2017年11月,路见在通州收集了1868份关于步行自行车环境的提案,其中30%的提案关注“占道停车”问题,“自行车停放”与“人行道”紧随其后。在空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精细的布置。
路见的数据报告为宇恒的“通州街道分类及设计”项目识别了重要节点和主要问题,为通州慢行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思路。
路见模式
路见收集精准到门牌号的提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设施服务、空间环境等全方位动态数据,便于进行实时管理与精细治理。也为规划方式从一次性的“蓝图规划”向互动型、陪伴式的“渐进规划”转型提供助力。
坪山区位于深圳东极,是“深圳东进”战略下最年轻的行政区。2017年年底,路见在坪山收集了1874位居民的2223条提案,骑行环境、安全过街与占道停车问题最受关注。居民的建议与坪山区民生诉求分拨指挥系统直接对接,活动结束后1个月内,就有53项提案在政府部门立项整治。至今,已有118条居民提出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2018年3月的路见坪山沙龙上,坪山区人大、政协、政府相关部门、街道负责人与企业、市民代表、城市规划专家齐聚一堂。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说,对于民众提出的问题,能够迅速解决的一定要马上解决。未来,“路见”坪山将成为长效机制,直接对接政府有关部门,成为市民反映交通出行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平台。
除了帮助政府自上而下建立意见收集渠道,路见也在探索完全自下而上进行提案征集,推动民生与城市空间的议题进行传播,倒逼政府进行治理。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数据:中国每年约1万名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为了研究中国中小学生的上学路安全问题,路见团队以北京为例,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北京五环内的221所小学,170所中学进行了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并邀请居民参加“安全上学路提案征集”活动,上传发现的安全隐患。对所有的民意数据汇集整理之后,形成了《2018路见·北京安全上学路民意数据报告》。报告分析了1700多份居民建议,整理出16条重点路段,并提出基本设施保障、过街保障、校门周边无车化、鼓励绿色出行、完善步行环境等改善建议。
该报告发布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北京日报》、《南方周末》、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引起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举行会议,要求各区公安交通管理支队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摸排,并对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努力做到不走过场、立即解决,一校一策、一区一警。
路见不只是一个公众参与工具,还是一个公众参与平台,一个推动城市改变的模式。通过建立意见收集、大数据分析、多方沙龙、分拨治理、反馈实施的机制,与居民、媒体、专家、规划团队直接对话。
通过有趣、高效的方式,推动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事业的发展,让空间的使用者发声,并让这些声音被听到;通过科学、具体的分析,影响当地政府,精准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街因我而变”的积极效果影响居民,激发公民意识与归属感,创造开放、多元的对话环境……最终,路见希望推动打造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生活空间,真正实现城市“以人为本”即人本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