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援非 新时期依然任重道远

2019-02-26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19年4期
关键词:医疗队援助非洲

赵汉琪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不仅形成了其独有的援助方式和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非交流与合作。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援助过程中,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仍存在不足,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

虽然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一直受到非洲人民的欢迎,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但是,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以及在相关的机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可提升之处。

医疗援助主体单一

对外援助项目的成功与否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广泛参与有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的全球化的进程中,政府组织已经成为了协助方和提供方,实际的执行主体已然被社会组织接替,在国际医疗卫生援助过程中亦是如此。国际红十字会、全球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基金会等组织通过运用其在相关领域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声誉,成功的从世界各国政府吸纳资金和进行全球医疗卫生项目援助。而中国,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机制,导致非官方机构,在医疗卫生援助领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关注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在2004年印度洋海域发生海啸之前就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援助主体不同,中国的对外援助主体大部分局限于官方机构和组织,非政府组织能力不足,在外援机制中参与程度很低,在中国对外援助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医疗援助因为其专业性较强则更多的是由官方机构进行派遣。这种由官方主导的援助方式既受制于体制和效率,又不利于民间组织机构和志愿团体的作用发挥,同时,其援助效果和援助经验也不能像非政府组织一样得到推广。

医疗援助地位模糊

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的地位问题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分析。从国内情况来看,对非医疗援助在中围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偏低。中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注重提升国内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扩大城乡的医疗卫化保障力度,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而在外援领域,医疗问题仅仅只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附属形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非医疗援助成为中国突破美苏双方防线,拉拢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工具;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之下,中国不断加大对外部的投资和积极的引进外资,进入21世纪,日渐强大的中国开始不断介入国际性公共事务,力争成为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于是,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又有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使中国能够借助这一外交形式和平台实现其在医疗援非领域的话语权。

从国际情形分析,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在单方和合作中博弈。在当前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下,相关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则成为具体落实全球卫化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医疗卫生领域相对活跃的欧洲国家和非政府纽织,如法国、德国、无国界医生组织等则是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参与力量。

在落后贫困而又疾病缠身的非洲大陆,这些主体都在通力合作,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卫生治理机制打下基础,它们的地位也受到了非洲大陆的认可和肯定。中国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则相对独立于这一体系外,形成了中国单方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医疗援助模式,中国通过派遣医疗队、建立医疗基础设施和对相关的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等方式来实施医疗援助,这一模式对受援国来说形成了必不可少的帮助,对作为援助国的中国来说也获得了相对的国际收益。

医疗援助的影响力不足

在“话语”成为一种权力的国际社会中,一国拥有的软实力通过话语权来彰显,而话语的分量又来源于其实际的作为和在国际上的宣传造势力度。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说得很少,做得很多”的外交形式,这一援外形式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医疗援助的综合性、专业性理论研究欠缺,二是医疗援助在对外交往中的贡献并没有在国内形成普遍认知,官方和民间大多关注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中国在物质领域为非洲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却很少有了解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情况,甚至援非医疗队的持续性建设都因动力不足而存在问题。中国的“白衣”外交使者们一直在岗位上默默的耕耘,为非洲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而部分群体的认知却仅仅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或网络媒体的边边角角角,似乎只有每两年的轮换或者有队员牺牲才能看到关于他们的报道。这不仅不利于国人对援外医疗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利于援外医疗工作者本身对自身工作的重视,更不利于国外媒体和公众对中国这一援非形式的深刻广泛理解。国际主流媒体的发声权或许还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但是,中国依然可以通过与主流国际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对中国医疗援非外交的宣传力度。

中国援非医疗溯源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胜利后,法国医疗队撤出该国,导致阿尔及利亚人民面临着无医无药的险境。

中国政府从两种渠道得知这一险情(国际红十字会呼吁和阿尔及利亚政府请求)。1963年1月,周恩来总理决定向阿尔及利亚提供医疗救援。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从此开启了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这一功德无量的善举,到今天已近56个年头。之后,医疗援非的进度一直在不断推进——

1964年,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

1965年,索马里。

1967年,刚果(布)

1968年,马里,毛里塔尼亚

1970年代,随着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增加,援非医疗队逐渐对非洲大陆形成了全覆盖局面。

1971年,苏丹,赤几

1973年刚果(金),塞拉利昂,突尼斯

1974年埃塞俄比亚,多哥

1975年,喀麦隆,多哥,摩洛哥,马达加斯加

1976年,尼日尔,莫桑比克,圣普,几内亚比绍

1977年,加蓬,冈比亚

1978年,贝宁,乍得,中非,赞比亚

中国医疗队,是在非洲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來到非洲,超越了国家,种族,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让“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中国医疗队的出现,不但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还带来了非洲急需的卫生知识和医护培训,行走一方,造福一方。

猜你喜欢

医疗队援助非洲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