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漂洋过海
2019-02-26董颖李菡丹王海珍赵汉琪
董颖 李菡丹 王海珍 赵汉琪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法武装斗争赢得独立,随即面临法籍医生撤走、国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阿尔及利亚向全世界求救。中国政府从两条渠道得到呼救信号:国际红十字会吁求国际社会紧急救援,阿卫生部部长请求中国提供医疗援助。
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这一年,中国向阿派出3支医疗队。
自那时起,中国援非医疗队打造了中非之间开展时间最长、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漂洋过海,在这里刻下了许多中国印记,留下无数动人故事。
数十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用实际行动响应着国家的号召,践行着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中国援非医疗队所到之处,往往是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张纸,许多地方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X光机。队员们克服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等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50多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和当地医生密切配合,在非洲累计诊治病人2.6亿人次,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有几百名医疗队员获得所在国元首授予的各种荣誉。同时,为受援国培训初、中级医务人员3000多人,临床医护人员数万人次,编写了临床实用教材,真正成为“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者行医,援非医疗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对患者体征、功能、器官的检查和治疗,同时是对一个个痛苦病体的无私关爱,对一个个充满期冀的患者的生命慰藉,无论贫富、种族。
自1963年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50多年间,我国先后派遣援非医疗人员2万多人次,這些队员们吃苦耐劳、坚守非洲、无私奉献,让我们看到了“医学无国界”的大爱精神。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是非洲兄弟们健康的守护者、中非之间友谊的传递者,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友好和善的名片。
如今,援非医疗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援助内容、规模进一步深入,援助力量也越来越强大。这样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关怀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在做支撑与依靠。是这个美好时代,给予了我国医疗事业长足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安全稳固的医疗环境,支持了更先进更精细医疗资源的开发。
中国援非医疗队用半个世纪延续不断的坚持,实践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更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华人“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