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思忱 唐楚乔 相濡以“墨”比翼飞

2019-02-26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画绘画创作

王碧清

元代的赵孟頫、管道升并称“赵管”,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惬意画坛。而今,亦不乏青年新秀相识于画境。范思忱、唐楚乔就是这样一对“90后”艺术佳偶。

2014年,唐楚乔、范思忱分别以第一名、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他们说:“当你领略了西方绘画艺术的风景,再深入了解国画艺术之美后,你会被深深地震撼,为中国画的魅力和高度所征服。”当西方油画日益吸引大众的关注与兴趣,他们希望可以沿着自己的热爱,立足自身的经验和光热,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寻找更多可能。

“其实,中国人太懂美了”

范思忱出生于安徽合肥,从小浸泡在少年宫里学画,他的父亲也喜欢作画,便对孩子的爱好全力支持。“其实自己小时候不太懂,儿童画、蜡笔画之类的都是粗浅的接触。现在做了儿童国画兴趣启蒙讲座发现,通过系统讲解,小孩子其实是可以理解得很透彻的。”

相较于范思忱的学习经历,唐楚乔有些“野路子”。唐楚乔是位哈尔滨姑娘,样子似画中走出来美人,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与清秀。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从小便习得钢琴,也写得一手好字。儿时的她因为喜欢漫画,一直坚持临摹人物、创作连环画,直到高中才开始了专业的训练和学习,后考入黑龙江大学中国画系。

本科时光,唐楚乔始终感激一位教授的教导。“他的学术造诣令我受益匪浅,尤其对于人体构造的讲解,十分透彻,比如每一处骨骼的呈现、每一个细节的雕琢……对于我之后的人物塑造影響深远。”范思忱补充道,“本质上来讲,人体艺术就是对于自然美的理解,是所有绘画的原点,也是创作的源泉。”

“西方学习绘画之初,都是学人体构造,其实就是了解美。这一点,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明白,这里有一个误区是,既有观念以为中国人不懂人体美,其实中国人太懂了!例如唐代的仕女图中,人体的结构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一根线足以表达一个人的体态神韵,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再比如我们的壁画,也成为西方艺术家研究的对象和艺术发展的灵感来源。”范思忱介绍道。

范思忱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学的都是国画。带着安徽人的那股子踏实与执着,他的脚步始终匆忙。本是同班同学的他俩反而并没有太多交集。

研一时,班级学生由老师带队到广西苗寨采集素材,范思忱和唐楚乔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聊天中才发现彼此的投契,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也颇为一致。性子比较慢热的唐楚乔看着眼前这个头脑机敏又朴实的小伙子,渐渐敞开心扉。正是这次苗寨之行,美好的爱情之花在悄然间绽放,而唐楚乔的毕业作品《苗女》正取自苗族“鼓藏节”的习俗,表达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在成了好朋友之后,范思忱诚恳地邀请她参与到自己的未来蓝图中,他坚信,他们可以共同挑战完成一些事。

范思忱是热情好动的,而唐楚乔则更多了几分沉静,她将更多的能量置于画作之中,创作的色彩作品《无题》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并且受邀参加韩国“京畿道-中韩作品展”。2016年,正在读研二的唐楚乔和范思忱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双双创作了《色彩表现》,均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丝路岩语》作品汇报展。毕业季时,范思忱以永乐宫和法海寺壁画为灵感,创作了“穿越版”《游园惊梦》。画面内,多场景交错,如同山水画移步换景般,既有古典美意,又具现代气息。

“我要到这条船上坐一会儿”

范思忱的画作灵动飘逸,无论是唤作《依》的花鸟画,还是以牧羊人为创作对象的《我要去吉萨》,画面清透浪漫,而更早期的作品《祈福》《愁》豪放厚重而具想象力,作品被多家画廊收藏。他也先后受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为《千里江山图》、《赵孟頫》、张大千主题展等活动作讲解。

画作之外的范思忱是理性的,他也格外努力地去实现、去创造。“如果想画画,那要有自己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挺重要的,而画画也需要阅历的积累、时间的沉淀,才能有不错的作品。”

2015年,还在读研一的范思忱便创办了艺忱工作室,最初多用于个人创作,不久后他开始举办儿童国画启蒙讲座。“现在儿童的基础美术教育,基本是来自西方,比如蜡笔绘画、油画,针对小朋友的系统的国画教育类反而很少,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些填空的工作。”

研究生临近毕业,唐楚乔一边参与画廊的合作、出版国画相关知识的书籍,一边开展对小朋友的书法和绘画的宣传。最初,工作室十分清冷,他俩便精心制作了宣传册,挨家挨户地发,尽管上面的每个字和配图都是他们精心挑选设计的,但许多人也只是匆匆扫一眼,或者干脆转头扔掉。那时,他俩也问过自己,不好好画画是在干嘛呢,短暂的失落之后,他们迅速调整了状态,换了一种方式——在居民楼的公共空间现场写毛笔字、画画,不断吸引一些大人和孩子们的围观。一开始,只有一个小学生被唐楚乔俊逸潇洒的字深深吸引,自己也想拿起笔试一试。唐楚乔在一旁细心指导,家长们在一旁聆听,听着听着,不约而同点点头,觉得这两个大学生对书法和绘画有一定的造诣,便愿意带孩子多来工作室听听讲座。

“我们其实也没有想到人气能慢慢涨起来,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一方面是自己画,另一方面是让孩子了解绘画过程。”

工作室中,唐楚乔一笔一划地书写,孩子们顺着她的笔锋慢慢爱上了写字。“什么是垂露竖?像叶子上的露珠垂下来的时候……”“永字八法中的每一笔都源于大自然,短的这一撇为‘啄,如鸟喙……”“拉线的时候不能太快,和做事是一样的,不要着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体会起承转合的韵律……”听着唐楚乔他们耐心地将书法知识的背后以及做事情的道理点滴融于一笔一划时,家长们赞叹道:“这两个孩子竟把我国书法的精髓这样简单地讲了出来!”

范思忱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发现,他们对于工具、材料更感兴趣。现在的主流是分班制,比如分为水彩、水粉、漫画、油画等等。我们认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多接触一点,对于以后会有帮助,了解得越多,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那时候再做更多的针对性的练习会更好。兴趣的启蒙与引导是关键,之后孩子们会自己去钻研。”

痴情于国画世界的宏大——敦煌壁画中《舍身饲虎图》不拘一格的构图、《九色鹿王本生图壁画》中丰富的色彩,《簪花仕女图》线条流动的美意……范思忱与唐楚乔笔耕不辍,他们也通过每一幅历史图画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普及国画魅力和技法。他们甚至设置了专题系列讲座,用连续多次的讲座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图》。工作室里的“小马良们”会快乐地说:“我要去这个船上坐一会儿”“我要到山上吹吹风”“我去看看这座桥”……“可居”“可游”的绘画讲解与创作正在点亮孩子们对于国画艺术的热忱。

2019年,范思忱、唐楚乔计划定期在公众号更新中国画的故事介绍与名画欣赏,希望在国画可读可画的道路上继续奔跑,不疾不徐,丰盈且坚定。

猜你喜欢

国画绘画创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Jazz
《难忘岁月》(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国画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