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实质

2019-02-26王怀超

紫光阁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制度

王怀超

2018年12月21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单日参观人数突破6万人次。

对改革开放最好的庆祝,就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此,必须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实质和本意,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扬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苏联经验,这在当时难以避免。客观地说,中国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关系比较简单,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对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重点建设,迅速奠定国家的工业化基础,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有搞完,毛泽东同志就发现从苏联搬来的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有点“水土不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并且形成了初步的发展思路,代表作就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正确思路没能很好地付诸实践,中国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频繁发动政治运动的歧途,直至“文化大革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带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扬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就是给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制和政策的变化,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活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决定》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统一了党中央的认识: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决定》鲜明地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都表明,改革开放的实质和本意,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效率、开放包容、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跟上时代,站在时代前列,而改革开放是跟上时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社会进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改革(改良)。革命是疾风骤雨式的,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其结果往往是政权更替和社会剧变。而改革则是主动自觉进行的体制和政策的调整。革命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动,需要冲破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地逐步进行。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改革(改良)是社会进步的常态,革命则是非常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途径。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社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主动自觉进行的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因而得到全体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全世界的好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凝固的过程,而是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变革、逐步完善的过程。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活力和生机,阻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地通过改革开放主动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發挥出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庄严历史责任。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融入时代发展潮流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实施改革开放是为了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我们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1984年,《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可以说,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之处,正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融入时代发展潮流。毕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