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雅琼 因为梦想“绽放”
2019-02-26王碧清
王碧清
近些年,她愈加忙碌,绽放于流行界、佳作频出,或走出国门演绎中国地域特色的流行乐曲,或躬身乡间热心参与惠民演出……她感慨,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自己如飞舞的陀螺,累并快乐着;她亦感恩,一路与爱同行。
源于对流行音乐的热爱、关心本土流行音乐事业未来的繁荣与发展,她总是愿意倾尽全力打破自我边界,尝试更多可能。她就是甘肃省歌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甘肃省九届青联常委、青年歌唱家常雅琼。
1月17日至18日,甘肃省歌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少年》10周年小剧场演出成功举办,常雅琼再次担纲女主角,重现曾经的风华与经典。如今,视听呈现、艺术素养非昨日可比,而鲜花与感动的背后,是音乐人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与不渝初心。
走上百花齐放的舞台
时针刚刚跳转至2019年,常雅琼和团队伙伴并没有暂缓脚步。他们已经连轴工作多日,为了新年后第五天的一场演出。这是第二届中国(甘肃)文化演出博览会中重磅演出之一——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常雅琼个人演唱会。
至开演前,常雅琼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临近演出,她的声音略有沙哑,高强度的忙碌已经让她的体能亮起了红灯。“做梦都会梦到自己上台前还没有化完妆,观众要求退票,自己流着泪向观众解释着遇到的突然状况,希望他们可以等等我……”尽管她是这场演唱会唯一的主角,但她郑重地解释道,“这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场秀”。
最初,当主办方找到常雅琼沟通举办这样一场演唱会时,她并没有同意,“前期排练的时间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很担心演出的质量,那样我宁愿不办”。
不过,主办方并没有放弃,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常雅琼自己也在思索着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对方的一句话触动了她:“我们现在做事,几乎没有完全准备好了再去做,而是决定要做一件事情,就头也不回去完成它,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就去解决……”常雅琼决定放手一搏。
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常雅琼集结了兰州本土最具实力的乐手组成乐队,一路“打怪升级”,完成了20首不同风格曲目的编曲和排练。
演出当晚,体育场馆座无虚席,整场演唱会采用了全编制乐队现场演出的形式,这既是对于每一位演员的考验,也是甘肃流行乐演出史上的一次大胆突破。演出中既有《因为梦想》《永远和你爱一起》等9首原创作品,也有改编的中外流行乐曲《南海姑娘》《星星》《王妃》《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同时还有音乐剧《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及《花儿与少年》当中的经典唱段。
此外,演唱会还邀请到青年歌唱家撒尔夫·张平、音乐剧演员刘畅、阿卡贝拉青年合唱团,以及街舞小明星牛宝作为表演嘉宾。常雅琼所期望的,是一场丰富多元的甘肃流行音乐的集中呈现。
观众们并不知道,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舞台上的他们并没有经过一次完整的彩排,而是直接登台演出。那晚,每个人都如同走钢丝般地义无反顾。最令人感动的,是互相支持的力量、碰撞的能量,继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连唱20首曲目,常雅琼笑语盈盈,热情地和现场的观众互动。然而,她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好好休息了。
“当演出圆满完成之后,每一位成员喜极而泣。那一刻,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虽然离我们所期望的还有距离,但我们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演出前,常雅琼面临各种考验与困难,她与队员们都一一克服了,“当你足夠努力时,世界会为你让路”。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意犹未尽、不愿意离去。
10年前,常雅琼刚刚踏出大学校门,举办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那时的她带着一份青涩与稚嫩;10年后,她走上了百花齐放的舞台,引领甘肃流行乐界新风尚。这一次的演出名为《绽放》,而她正值芳华,如花朵般,昂扬怒放。
伴着母亲的“花儿”之声长大
常姓家族如今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以及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等地,源流甚多,有称源自姬姓、芈姓,也有源自官位、其他少数民族,等等。常雅琼的祖父曾是陕北的一位老红军,后因打仗迁徙至临夏,族中家谱在战乱中遗失,今已不可考,后辈们主要生活在临夏、兰州一代。
1986年初夏,常雅琼出生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被誉为“花儿”之乡,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我国西北部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产生于明代,2006年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音乐高亢明亮,内容丰富,是西北音乐文化中的一块美玉。
常雅琼的母亲是一位普通职工,但对于唱歌情有独钟。上一辈人恰逢“文革”和传统严苛的成长环境,追求文艺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常雅琼出生之后,伴着母亲的“花儿”之声长大,儿时的她已经可以哼唱许多花儿的曲调。起初,家人并没有在意,一天,常雅琼父亲的一位同事张伯发现,小小年纪的她便有很好的乐感,主动提出来教小雅琼弹琴和唱歌。
在“绽放”演唱会上,常雅琼精心准备了作品《陪我看日出》。音乐响起,一张张儿时的照片牵动了过去的时光,只见一张相片中,小雅琼扎着小辫,穿着小演出服,在一架红色的小钢琴前乖巧地弹着。“那是去张老师家玩,他家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我一眼看中了这台红色的小钢琴,还和他的女儿争抢了一番。”常雅琼笑道。儿时7年的时光,张伯每个周末都会风雨无阻骑摩托车来到常雅琼家中,教她弹琴。
看着女儿确实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家人全力给予常雅琼支持,在那个物质并不算充裕的年代,父母尽己所能给予女儿最好的音乐教育。从不间断地为她更换新一代的电子琴、拜名师,到母亲独自一人陪她从兰州红古区搬到兰州市居住……浸润于仁爱包容的家风之中,常雅琼性子十分活泼。
当然,在爱玩的年纪练琴并不容易,每一个旧琴键,都淌着常雅琼的眼泪。“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父母的严格要求,尽管练琴时不情愿,但确是受益终身的。除了一份技艺,更有当中坚持的习惯、意志力的锻炼。”
平常工作或生活中,常雅琼总是快步如风,这源于父亲从小的教诲:“要懂得珍惜和利用时间,这样你会更加从容和高效。”
不仅仅有父母的支持,亲人的关心也令常雅琼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有力量。筹备年初的个人演唱会期间,常雅琼的父母并不在身边,在聊天当中,当大伯得知她的压力和辛苦,便在微信上给她转了一笔钱,还写了整整一大段微信:“……你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你坚强的后盾。这么多年,你在自己专业之路上付出了很多,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常雅琼的心头一暖,“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们只是听说我花了很多钱,听说我还要花很多钱,那一瞬间,真的是化在亲人的爱和鼓励中,瞬间又像打了鸡血一样。”在演唱会中,常雅琼选择了一首《陪我看日出》,编曲选用手鼓、竹笛和木吉他这样的纯净组合来娓娓道来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不務正业”的她传递真善美的乐音
多年来,常雅琼凭借个人坚韧不拔的努力,斩获各类荣誉奖项,不断从台前走到幕后,深度参与创作,从歌词的表达到具体的编曲、后期,她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注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为大众奉献优质的音乐作品,而作品的底色源自师长的教诲——“只有内心蕴含光热,是真善美的,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音乐”。
在家人的支持下,常雅琼先后考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附中、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
为了考附中,常雅琼的父亲辗转联系上了被誉为“音乐诗人”、任教于西北师大音乐系的王文澜教授,请他教授女儿乐理知识。尽管年龄小,但常雅琼领悟力强,一个月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附中。之后,在王文澜的见证下,常雅琼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歌坛耀眼的新星。他回忆道,本科期间,当他第一次看到她在舞台上歌唱表演时,便断言,这个女孩是为音乐、为舞台而生的。
“他是一位极富魅力的老师,现在我还记得他给我们讲《西方音乐史》,很有感染力,那些古典人物仿佛和我们的距离很近,西方的古典乐也不再那么枯燥,他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给我们讲课,有一种极大的愉悦感和浪漫色彩。我就会明白,音乐人的心底一定流淌着真善美,否则创作不出来真善美的乐曲。”常雅琼说。
大学期间,常雅琼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她每天将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听CD、弹琴、参加比赛,以及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尽管她学的是美声专业,但却痴迷流行演唱,多次参加央视“中华情”“唱响中国”“梦想中国”等晚会和节目。看着爱徒“不务正业”,走上了流行音乐之路,声乐老师柴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渐渐地,柴莺了解到常雅琼是真的热爱流行乐,并以之为事业之时,便开始全力支持她,从参加比赛的曲目,到逐字逐句的教授,再到如何备战,柴莺事无巨细地付出着,而常雅琼也没有令自己的老师们失望,两度获得CCTV青歌赛甘肃赛区流行唱法一等奖。
毕业后,常雅琼获得甘肃省歌剧院的青睐,担任《花儿与少年》女主角,而这部作品也在主创、幕后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文化部首届歌剧节表演奖。她一路高歌猛进,秉怀音乐人的初心,倾情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
一次演出的途中,常雅琼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车祸,她只能在医院中静养两个月,“拼命三郎”的她形容那段时间是“煎熬”。在术后尚未完全康复、体内还打着六颗钢钉的情况下,她依然如约参加演出,从前期创作到录音、排练,直到演出和拍摄MV,期间又再一次受伤,她凭着坚韧的意志以专业和敬业赢得了满堂喝彩。
2018年,常雅琼的足迹遍布103个村镇,从天寒地冻迈入草长莺飞、烈日酷暑,为10万多乡村百姓演出,圆满完成了“红色文艺轻骑兵”所有的演出任务。下乡演出时,常雅琼和队员们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天做幕、地做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演出期间,天蒙蒙亮时,他们就起床洗漱,为了不耽误演出,常常在车上完成化妆、练声、压腿、换装;队员们往往是多面手,上台能唱能跳能主持,下台可以装车卸车。看着乡民们的笑脸,她觉得,再辛苦都值得。“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弘扬正能量、助力精准扶贫、文化惠民的一份责任。也正是过往的历练,才成就了现在的常雅琼。”
打开常雅琼的朋友圈,原创曲目、艺术进校园、文艺下乡……她总是乐此不疲。当然,许多相片和文字还录记着她与家人、朋友的点滴温馨。目前,在忙碌剧院演出、教授学生之余,她还在热心筹办甘肃省流行音乐家协会:“希望通过协会的建立,可以集结更多和我一样热爱、从事和专注于流行音乐事业的朋友们,集合每个人的力量,用团队协作的模式来为甘肃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铺垫出更多可能性、创造性和独有性,让我们的声音唱出去、传出去,让更多的听众听到西北流行音乐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