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世金“小人物”一夜之间成了“大人物”

2019-02-26罗满元

中华儿女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人物自豪大队

罗满元

1975年四五月间,40岁的刘世金听了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作讲话精神的传达,便警觉地感到:邓小平是想否定“文化大革命”!

1997年春,62岁的刘世金从电视里看到邓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形时,泪眼朦朦地对着电视,在心里默默地念叨:小平同志,我对不起您!

笔者跋山涉水来到湖南省东安县新圩江镇大埠头村,采访了“反邓英雄”刘世金——这位曾与邓小平命运紧密相连的老农民,其非常人生蕴含的时代与社会的本质意义让我们深思。

“小人物”成为“反邓英雄”

1975年1月5日,经毛泽东主席圈阅,中共中央发出第1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接着,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的政治局委员得到追认,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紧接着,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邓小平自然被委任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会后,周恩来病情更加严重,国务院工作继续由邓小平主持。

邓小平,这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了几年,被诬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重返政坛后,重新进一步靠近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一消息无异于在心头燃响了一枚充满着希望的爆竹!因为饱受“文革”动乱之苦的中国人以犀利的目光看出:大乱了9年的中国终于有可能出现“大治”的转机。

果然,1975年的夏季火火热热,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全方位作战。

邓小平的举措,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拥护,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刘世金,这位远离北京的湖南省东安县中田公社大埠头大队(现新圩江镇大埠头村)的党支部书记,从邓小平重新出山那天起,就一直注视着邓小平的言行,感到邓小平的言行越来越有“问题”。四五月间,他在公社开会,听了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作讲话的传达,心里的疑团更大了。他对一同开会的另一个大队支书说,通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我们国家革命、生产形势一派大好,邓小平却说现在“问题相当多”、“积重难返”,这也要“整顿”,那也要“整顿”,这实际上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带来的大好形势,不能听这一套!回到大队,他没有把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传达下去。

8月初的一天,刘世金听了邓小平关于“三项指示为纲”讲话的传达,心里很不平静。他反复想,毛主席一再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竟然有人提出“三项指示为纲”,这岂不是同毛主席的一贯教导唱反调吗?这岂不是只要生产不要革命吗?不要革命,不抓阶级斗争,这岂不是背离了党的基本路线,容忍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意味着为资本主义复辟开绿灯吗?要坚决对这个“三项指示为纲”进行抵制!回到大队,刘世金又同队里的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民办教师一起议论这件事,他们感到刘世金的剖析很有道理,非常钦佩他这种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这种“敢于反潮流”的精神,但对不往下传达思想有些顾虑,他们担心地说:“上面来的精神不与群众见面,追起责任来,你可担当不起啊!”刘世金却不这样想,他说,这个“三项指示为纲”肯定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不管哪个大人物讲的,都不能听!追查责任,我来承担!刘世金硬挺着没有把“三项指示为纲”的精神向群众传达。

正如刘世金所想,1975年全面整顿的发展趋势是很清楚的。邓小平竭尽全力所要“扭转”的,不仅是严重混乱的社会和生产秩序,也不仅是“四人帮”乘机夺权的嚣张气焰,而且是力图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也正如刘世金所料,毛主席绝对不会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入1975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已把“文化大革命”视为他一生中所做的,可与创立新中国并列的两件大事之一,在全局上始终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方针政策。于是,毛泽东严厉地指出:“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翻案不得人心!”

1976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转发毛主席关于“批邓、反击倾翻案风”的讲话。邓小平自然而然又一次走下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旋即在全国展开。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刘世金,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一个小小的基层干部竟然在一年前就看出了邓小平的“问题”,而且进行了坚决抵制,这是如何了得的“英雄壮举”!于是,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反邓英雄”。1976年5月30日,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标题发表长篇通讯《敢开顶风船的人》,介绍了刘世金的“反邓事迹”。仿佛是一夜之間,刘世金这个“小人物”便变成了“大人物”,时不时被邀请去坐主席台、作报告、发表讲话,小车、掌声、佳肴把这个农民弄进了云里雾里。

笔者采访刘世金时,问起他当初为何有那么强的政治敏感,他不假思索地说:“我对党的历史非常清楚,还专门到韶山去学习过党内的路线斗争,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的话语充满着“自豪”。

修筑“东安的红旗渠”

刘世金毕竟只读过半年书,高深的理论问题他是弄不太清楚的。但是,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担任生产大队的主要负责人,学文件、看报纸、参加会议、政治学习等等自然比一般社员多,那个时期的政治观念、是非标准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他也是靠不断地抓阶级斗争、做思想工作、带领社员战天斗地改变了队里面貌的。再加上他的悟性特别好,因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政治判断,并按照这种判断指导自己的言行,他的言行又总是与上级精神相一致,甚至有些超前正确,队里的工作也就因此常常得到表扬。人们常常称他是“农民政治家”。这常常使他感到得意和自豪。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又早早地被他看出来了,他当时感到自豪以至现在还有些自豪,那是顺里成章的事。诚然,他的这种自豪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自豪,犹如这个农民头天看见蚯蚓在地上打滚就把第二天要下雨的预测告诉另外一个农民,第二天果然下雨后,他便得意地对那位农民说:“我昨天跟你说了吧?对不对?”但是,刘世金1975年看见的不是“蚯蚓滚地”,而是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这就注定了刘世金要当一回“英雄”,而且要当一回“反邓英雄”,尽管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回想起当“反邓英雄”的那些日子和所受到的礼遇,刘世金虽然还有一些固有的自豪,但他自始至终对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英雄”理解不透。“至今想起来,我还朦朦胧胧。”他这样对笔+者说。

谈起队里那些年改造自然条件的情景,刘世金又表现出另一种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自豪,一种脚踏实地干事业并取得了成功的自豪。

1962年,刘世金开始当大队长,后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大埠头自然条件极差,是个“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山村苦山村。全大队近千人只有400亩稻田,十年九旱。1963年大旱,全大队颗粒无收,一年就吃掉国家16万多斤的统销粮。旱灾过后,公社干部问刘世金队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刘世金回答了两个字:“缺水!”于是,他带领社员开始了修筑黄江水库、进行改天换地的战斗。他带头吃住工地,以身作则,吃苦在前,深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正当刘世金和他的乡亲们苦战苦斗修水库、热火朝天地改变家乡面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批斗了“地富反坏右”之后,“革命”又“革”到了他自己头上,刘世金成了大埠头大队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时常被批斗。那一年,腊月二十八日,他还被“造反派”揪出来押到台上批斗,但批斗一完,他在台上站起来又严肃地对乡亲们说:“大家别走了,再安排一下明年正月修水库的事……”奇怪的是,乡亲们还听他的。春节一过,他又率领乡亲们挑着畚箕扛着锄头上工地去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64年到1973年,刘世金带领全大队男女老少经过10年艰苦奋斗,使大埠头村的自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修成的黄江水库可蓄水40万立方,全大队80%的稻田可以旱涝保收;他们开山凿石,修筑的10里长的大渠10里长的小渠,把邻县邵阳的河水引过来,被誉为“东安的红旗渠”;他们在山石坡地上,造出了200多亩梯田,有的一丘梯田只有一两分的面积,用石块砌成的田埂坡却有一丈多高,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在1974年东安县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上,刘世金作重点发言,介绍经验,引起与会者震动。大埠头大队成了学大寨的新典范。

刘世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把笔者带到那一坡一坡的梯田中,指著那至今仍像城墙一样坚固的石坡对笔者说:“造这些梯田时,砌陡坡,我端石头,手指手掌天天都是破的,天天都是一手的血……”

听了刘世金的话,笔者感动得眼睛湿润了。或许,这是另一个刘世金,一个更真实的刘世金。

“大人物”又变成了“小人物”

历史又一次公正地选择了邓小平。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这是刘世金不愿意看到也是不愿意接受的。从根本上说,虽然邓小平的重新“出山”不会对他构成什么威胁,也与他没有多少关联,但他毕竟当过“反邓英雄”,邓小平主政中国,他心里还是有点“梗”。而且,他还担心,邓小平主政,肯定还会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还会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毛主席。

刘世金的担心的确不是多余的,但却是片面的、错误的。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纠正了毛主席晚年的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社会主义的又一次艰难探索,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

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刘世金也是在这种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中获得新生的。

改革开放之初,从安徽凤阳小岗村那纸血写的合同中吹出来的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田野。面对着土地承包高潮的兴起,刘世金却还在向群众强调“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因为他在县里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听当时的县委书记讲了一句“也可以包产到户”的话,他从那个“也”字中挖出了另一层意思掂出了另一种分量,也就是“也”可以“不”。于是,直到1981年底,他才组织村里把田地分到了一个个的小组,又过了一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同意把田地承包给各家各户。“后来又延包了,我家分了5亩,30年不变,也算吃了颗定心丸吧。”他这样平静地对二哥说。

后来,村干部可以民主选举了。他当了20多年村里的“头头”,抓革命,促生产,那威信,那魄力,谁不佩服?可不幸的是,情况已经悄悄地起了变化,村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买他的账了。1984年,他悄然地退出了村支书的岗位。此时,他还只有49岁。

再后来,南风劲吹,南下打工的人挤破了列车的车厢。刘世金的儿女们也想去打工,但他们一看到父亲那张冰冷的脸,念头就打消了。终究挡不住南方的诱惑,儿女们已经不顾父亲的心情和表情了,坚持要外出打工。刘世金抹了一把眼泪,只好送小儿子上路,临别时,他背过身去用手往后指了指:去吧,去吧。几年下来,小儿子在广东闯出了世界,收入不菲,刘世金心里才踏实下来:“现在,我一家的收益,主要靠儿女们打工。”

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变化太多太大了,人们要做的事情也更多更重要了,他们已经渐渐地淡忘了刘世金,已经把他看作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普普通通的老长辈。要不是笔者到那个山沟里去采访,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原来经常在山上放牛的刘世金还曾经当过轰动一时的“反邓英雄”。昔日的“大人物”又还原成了“小人物”。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太多太大了,老百姓所得的实惠也更多更大了。刘世金一家兴旺发达,日子过得舒舒坦坦,有滋有味。

“这么多年来,我虽然过得不大快乐,但实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是好啊!”刘世金充满感慨地说。

遗憾的是,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已于1997年2月永别了人世,刘世金的心声只能让他的在天之灵听到了。

好在中国历史的车轮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

猜你喜欢

小人物自豪大队
唱着歌儿多自豪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世界的自豪
数说十八大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