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
2019-02-26佚名
佚名
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请听文字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德宽近日在“人文清华讲坛”上为大家讲述《了不起的汉字》。
什么是“汉字”
我经常被人问:汉字是汉代的文字吗?汉字是汉民族用的文字吗?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
“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书同文字”,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因为有外国文字,所以我们改叫“中国文字”。到了现代,因为中国文字除了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外,其实还包含了少数民族文字,因此把记录汉语的文字改称为“汉字”。那么,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开始有汉字的?先秦时代古人就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但是一直没有说明白,留下了很多猜想和传说。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受到动物鸟兽的足迹启发创造了文字,但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与汉字有直接联系的是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这里发现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这个时代相当于史书记载的夏代。这样一算,汉字历史就有4000多年。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这恐怕不是偶然的,汉字完全有可能在夏代已经形成。
遭遇造字和书写困境
在漫長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
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就是形声造字法。形声字一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随着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定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的楷书才最终确立。
一度面临存亡危机
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说汉字“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世纪之新时代”。
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行了推广,印了很多材料和读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方案。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3000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有人说,21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我相信,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有自己的发展之道,一定会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向前走,因为文字是文明、是历史、是文化、是审美,中华文明只要能够持续发展,汉字就一定会永远存在。汉字能成为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就是由于因时而变,在自身的文化要素中寻找新的生存要素。我想未来也会如此。
(苏润安荐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