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南中块地面系统精细优化简化
2019-02-26孟令尊
孟令尊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喇南中块地面系统历经40多年建设,为适应阶段性开发要求,地面系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油田进入“双特高”开发阶段,油水产量和油品物性与开发初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设计的总体布局、工艺流程和站场规模很难适应,区域目前存在站库布局不合理、负荷不均衡、站库密度大、运行能耗高等问题,需对区域集输、污水等系统进行大范围优化调整。为挖掘油田降本增效潜力,在常规优化基础上,对区域地面系统开展精细优化调整研究。重新确定当前集输水热力条件和集输系统的集输界限,为站库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平衡站库改造投资及运行成本,精细研究系统优化改造措施,最大程度满足油田控投资、降成本要求;合理确定优化顺序及优化时机,满足区域站库集中改造,系统站库间在相互影响情况下,调整区域优化实施的可行性。
1 集输系统集输界限
原油集输过程中,水力、热力为主要能源,水力条件要满足生产压力要求,热力要满足输送及脱水温度需求[1]。在已建集输管径、环境温度等确定条件下,集输半径影响原油输送过程中水力、热力的损失,同时影响管网布局及站场规模,为系统优化的主要技术界限。
1.1 集输半径确定
根据双管掺水(热洗)工艺特点,集输半径在满足集油、掺水及热洗条件下求得[2]。
(1)满足集油工艺要求。对生产压差的约束,集输工艺要保证油气分离的正常运行及油井的正常生产[3],大庆油田进站分离器工作压力一般控制在0.15~0.20 MPa,井口回压一般不大于1.0~1.5 MPa。以井站两端压力为约束,可确定压力条件下中间管段的集输距离。受集输温度约束,原油进站温度一般在原油凝固点附近,同时要满足后续脱水及污水处理的要求,以井口出油温度及进站温度为约束,可确定温度条件下的集输距离。
(2)满足掺水要求。根据双管掺水工艺,油井产液进入转油站后分离出游离水作为回掺水,相应集输距离决定掺水系统压力需求。对于掺水热洗分开流程,掺水压力一般为2.0 MPa,以掺水出站压力及井口末端压力为约束,确定满足掺水压力的集输距离。
(3)满足热洗要求。大庆原油为高含蜡原油,完全融蜡温度为60℃。根据洗井试验,洗井要达到相应的排量(高于21 m3/h)及温度(井口高于86℃)。根据洗井流量、热洗管径等,以转油站热洗出站温度及井口需求温度为约束,可确定满足热洗要求的集输距离。
综上所述,最小集输半径要同时满足集油、掺水及热力要求。划定集输半径后,可确定各站场辖井数,根据单井产液量及掺水热洗水量可确定站场最大规模。
1.2 计算模块开发
集输半径受管线规格、环境温度、黏度、含水率、出油温度等参数影响,制约因素较多,计算复杂,采用人工及常规计算软件,即使单管道也需多次试算不同距离回压及温度,计算精度及运算速度无法满足区域复杂管网的计算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发集输半径计算模块。
(1)管段计算模型优选。水力、热力模型是技术界限计算基础,考虑到站场节点、管网连通,结合双管掺水、热洗工艺特点,优选管段水热力模型、管网整体模型,对集输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管段模型要实现物性、水力及热力计算[4],其中:物性计算用来确定油气水混合物密度、乳状液黏度等物性参数;水力计算要综合分析多种水力模型应用,结合原油含水率高、油相分散于水中、呈分散流的形式,通过分析,采用计算精度高的流态模型;鉴于油田管道距离短、管径小、流速低,摩擦热对沿程温降影响不大,热力计算采用苏霍夫公式计算管道温降。
(2)管网整体计算模型优选。管网整体计算包括节点型方程、环路型方程和管段方程。节点型方程应用于管网整体水力计算简便,收敛速度快,精度高。建模中将油井作为源点,站库作为汇点,管线相交为节点,通过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方程计算节点流量及压力,即节点与外界交换流量和与连接管段流量处于平衡,每条管段的压降等于两端点压力差。
(3)水力、热力求解模块建立。根据生产流程,将水、热力计算过程分为井口至转油站、转油站至脱水站两部分。计算进行水力、热力耦合求解,首先以温度为边界,计算温度参数,考虑温度参数对水力计算影响。如井口至转油站,以进站温度为边界,计算管线沿线温度,以热力计算确定物性参数,计算压力边界条件,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情况。
(4)计算模型校核。在水力计算中,因管线腐蚀,摩阻系数发生变化,采用原始设计参数,运算偏差大,需校正管网摩阻。以现场实测与计算值差的平方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5]。在热力计算中考虑结蜡层热阻对管道散热影响,应用热量平衡方程校核传热系数。校核后,进行整体管网压力求解,测算平均误差为3.67%,能够保证计算精度要求。
1.3 集输半径计算
将计算模块编成计算平台,结合现场需求,基于现场数据或生产数据库快速导入数据,运行管网模型,通过水力、热力模拟计算直接给出单井集输半径。通过对14座转油(放水)站油井进行计算,综合考虑集油、掺水及热洗需求,各站平均集输半径为1.58~2.81 km,其中水驱为1.84~2.81 km,聚驱为1.58~2.37 km。当进行井站间调整时,要满足集输半径要求。
2 系统优化
2.1 系统站库评价
系统评价从布局、运行及经济方面考虑,分别建立管网可靠性、生产性及经济性指标。可靠性利用管网内的流量值判定站库负荷及能力是否均衡。生产性和经济性指标根据区域具体运行基础参数计算求出,确定设备运行效率、运行成本等情况。确定指标后,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多因素多层次复杂问题进行评判,利用指标和算法建立评价模型,给出指标评价结果,得出统一评价结论[6]。根据系统得分情况确定需优化站库。
根据评价,喇111转油站系统整体得分最高,整体运行状况好;喇807转油站(6.74分)、喇181转油站(6.23分)等得分较低。进一步分析,其中喇807站、喇181站生产性指标较低,机泵效率分别为45%及49%,加热炉效率分别为56%和53%,需要结合站库布局进行调整。喇609站、喇102站经济得分较低,吨液运行成本高;喇181站的燃料动力费用高,存在加热炉效率低的情况。通过分析各层级指标情况,可确定各站库的优化方向。
2.2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
综合考虑已建管网结构、站间归属、技术及经济界限等因素建立优化模型,以经济约束、技术约束及流量约束等为约束条件,以总的改造费用及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并进行求解,可整体得出集输管网调整方案[7]。建立模型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函数,优化模型以总改造费用及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8]。确定约束条件包括:成本约束,根据实际运行流量数据和运行成本数据,通过拟合得到不同流量运行成本,由流量相关的方程来确定;连接约束,确定节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流量约束,确保各节点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同;压力约束,保证节点压力处于安全范围,最高压力不超过管道承载,最低压力满足站点的压力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管网连接结构设定不同约束,增加模型的通用性。
2.3 优化求解计算
对模型进行求解,可以直接得出优化后的油气集输系统布局,得出集输系统优化结果,在平台中进行显示[9]。根据计算结果,直观显示需优化聚喇转油站、喇609转油站、喇Ⅰ-1脱水站等。确定了系统初步优化方向,为后续优化措施确定提供了借鉴,优化后的转油(放水)站满足了技术、经济界限、运行成本等约束,与常规优化相比,优化力度大、论证简便快捷,提高了方案编制效率,为项目尽早实施奠定了基础。
2.4 确定区域多系统整体优化
通过集输系统评价及优化确定了集输系统优化措施[10]。污水、配注及供配电等其他系统结合集输系统调整,根据开发规划及预测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地面系统的整体措施。其中,集输系统根据评价及优化结果进行布局优化调整,核减净化油及水驱分离转液能力,优化聚驱能力,合并老化低效站库;污水系统根据水驱普遍见聚情况,提高处理工艺适应性,优化处理规模,降低运行成本;供配电系统提高系统运行负荷率,实现变电所无人值守;配注系统结合产能建设情况进行优化,暂不优化合并。通过研究,确定优化改造14座大中型站库综合调整。
3 效果分析
(1)促进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通过站库布局调整、站库更新改造及运行参数优化,可消除集输、污水等系统老化站库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站库安全保障系数,缓解油田安全生产压力,具有巨大的安全效益。通过工艺、参数合理优化,有效降低了油田生产能耗,对能源合理利用、实现油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2)节省了大量投资。调整后区域布局及能力更加合理,站库负荷更加均衡,共核减游离水处理能力0.85×104t/d、净化油脱水能力0.9×104t/d,脱水站二段负荷率提高43.5%。污水站合并核减能力0.6×104m3/d。通过布局优化,减少改造站库,预计节省投资12 200万元。
(3)节约维护费用及人工成本。通过降级脱水站、转油放水站、核减转油站等措施,减少用电设施,合理匹配机泵及加热炉、更新站库设施等,可节省生产运行及维护费用1 043万元。通过系统优化和集中监控,可核减岗位20个,年节约人工成本1 001万元。
4 结束语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面系统由单系统、简略优化向多系统、多参数、区域化、精细化综合优化转变。通过精细优化研究,实现区域站库负荷、能力及布局的整体优化,满足了未来开发及生产要求,为实施站库的改造、加快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喇南中块区域优化将与站库数字化建设相结合,效益将更加显著,最终打造区域低耗、高效、安全、环保及数字化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