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智能,在路上
2019-02-26文/王艳
文/王 艳
印刷智能化,可以打通印刷企业的信息流,包括管理的信息流和作业任务的信息流,实现车间任务与设备的无缝对接、生产状态信息的自动提取、设备间产能最优匹配等功能。
当“智能”逐渐成为各行业的主题时,印刷行业内也开启了一场场关于“智能化”的思考潮,亦有不少企业迈出了实践的步伐。北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北京人民机器厂)作为拥有60余年发展历程的设备制造商,凭借着深厚的设备制造和研发的经验基础,积极汲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资源,以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核心能力和提升产业价值为目标,进行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并推出实施了智能印刷工厂集成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正是在推动智能化的过程中才发现,智能,离我们很近,亦很远。
智能,如此之近
智能于我们如此之近,近在身旁,如北人智能针对印刷行业的智能化方案已趋成熟,在书刊出版领域,有印刷线的智能化方案、印后线的智能化方案,以及智能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的实施,打通了印刷企业的信息流,包括管理的信息流和作业任务的信息流,实现了车间任务与设备的无缝对接、生产状态信息的自动提取、设备间产能最优匹配等功能。
以往在考虑智能化时,印刷企业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印品物料的运行效率上,通过选购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来提高印品的工序处理速度。如选用多色高速印刷机,并配有自动卡版、自动墨色预置等功能;选购高速书刊裁切装订设备等。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但很难准确考虑到设备间的产能匹配。当每个自动化设备成为一个个孤岛,无法统一协调工作时,设备之间的任务传递便完全依赖于车间管理岗位人员的协调,而产能间的不匹配,易造成设备产能过剩或设备产能不足现象的出现,从而制约企业运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近年来随着各印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提高,ERP系统的逐渐普及,任务的下发、已经由人工处理转为由管理系统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在生产数据信息流上的处理效率。但由于ERP车间任务管理模块自身特点的制约,使其无法实时监控车间内具体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间的产能进行精确匹配,因此不能打通任务管理层到具体设备执行层的最后一环。
北人智能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系统与车间制造管理MES系统,可以将上层ERP系统与底层印刷设备及印后设备进行互联互通——MES系统接收ERP的任务信息后,可根据设备情况合理匹配排产并传递到机台,发挥设备最大的运行效率;通过信息采集系统提取设备状态、产能、能耗、故障等信息,并通过MES系统将任务产量上传给ERP系统;同时,对设备在线时长、能耗消耗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做到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精细管理。此外,MES系统还涵盖了质量管理、智能分析、看板等多种与生产息息相关的实用功能。
在实践中,北人智能曾帮助某印刷企业针对印后流程进行整合,通过MES系统进行任务、工单信息传递,控制物流线任务切换,满足插页、打捆、塑封等多种物料码垛需求。整合而成的智能印后线包括8台设备,通过智能输送线进行连接,具有以下特点:结合印刷企业实际印后工艺流程,设置了8种工作模式,可满足该司所有的印后包装工艺要求;通过ERP下达任务工单,由MES系统接收任务并处理,驱动整个生产线进行模式转换,同时全线整合信息采集系统,对全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任务下达、任务启动、产量统计、故障显示、工时上报、能耗统计等一系列功能;实现了生产排产与制造过程的无缝连接,同时管理人员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整个智能线的应用可显著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物料可从胶订设备出口直达包装码垛工序,消除了原物料频繁交转、增加管理难度的弊端。
智能,如此之远
智能,于我们如此之远,仿如雾里看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单独设备的供应商不同,通讯接口不同,会导致信息采集系统没有统一的通讯接口,主要体现在印刷领域还缺乏统一的智能信息提取的通用规范文件,各设备供应商之间没有统一的接口规范。针对此,北人智能在实施智能化方案过程中,所有外采设备均采用订制方式,即对采集系统接口进行预先约定,这才确保了设备状态信息提取的正确性。
纵观整个印刷行业,所谓的智能化目前也只是局部的实施,若要达到真正的智能化,还需打通印前、印刷、印后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使各种印刷参数能够通过软件智能地对接设备,最终实现活件从电子文档到成书打包,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而管理者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里对各种分析数据进行调整、调优,使整个印刷智能工厂的产能更优、效率更高、强度更低、环境更美。
智能,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还好,我们已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