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送红军》歌曲问世记

2019-02-26

世纪风采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工团首歌红军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十送红军》歌,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解放后革命文艺工作者基于革命斗争历史的实际,所编创的一首革命歌曲。

那是1960年冬,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上将,随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在朝鲜访问期间,观看了朝鲜大型史诗歌舞剧《三千里江山》。《三千里江山》的多数曲目是由朝鲜革命战争年代的歌舞改编加工而成,由3000名演员同台演出,场面宏大壮观。气势磅礴的表演震撼了身经百战的刘亚楼将军,使他不由得眼前一亮。他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鼓掌,心里却暗暗想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和解放区也流传着许多为广大军民所喜爱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很有影响,有的今天还在传唱。

刘亚楼将军对文艺的喜好和看重,早在红军时代就已显山露水。1934年春,在中央红军开展的“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中,身为红二师政治委员的刘亚楼带头歌唱、演戏。他多才多艺,会拉二胡、弹吉他、吹口琴,尤其擅长以弹壳吹奏各种歌曲,如《我是一个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刘亚楼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有“常胜将军”之美称,而且还是我军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啃过洋面包”的高级将领,他毕业于大名鼎鼎的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学习、工作好多年,是一位儒将,被毛泽东赞赏为“将才难得”。

访问结束回京后,非常重视部队文艺工作的刘亚楼还没歇口气,就把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找来,提出要以革命歌曲对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对牛畅说:“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对中国革命历史懂得不多,应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传统教育。你们文工团就应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艰难历程,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唱起那个时候的歌曲,立刻会使人回忆起那些值得记忆的战争年代。它会给我们力量去奋勇开拓未来。”接下来,他给牛畅布置了一个任务:要空政文工团必须在三个月内创办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时间紧迫不说,他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不要新创作。

空政文工团总团党委为落实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指示,经研究,决定搞一台大型歌舞剧,发动创作人员把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广为传唱的革命历史歌曲搜集起来,然后按时间顺序配以舞蹈。

恰巧,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创作人员张士燮、朱正本等人,曾于1960年春分头去江西革命老区井冈山、吉安、永新等地采风,刚刚满载而归。在采风期间,他们带着强烈的革命感情,在当年中央苏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遵循毛泽东的教导,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他们实地了解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与红军鱼水情深,那时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往往都自发地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还一边唱,由此而流传下来很多革命民歌。

张士燮、朱正本来到茨坪敬老院,听老红军给他们讲述当年红军反“围剿”斗争的情况,说到红军战士有很多都是井冈山的子弟,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撤退,亲人送红军割舍不下,心里话就用当地的调子唱出来。张士燮、朱正本亲耳听到这些老红军倾诉自己当年被亲人唱着歌送别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对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感同身受。但这些歌曲,都是根据当时的情景、感受,用民间曲调哼唱出来的,想什么唱什么,有的长、有的短,真正用到舞台艺术上,就欠锤炼。而在众多的革命民歌中,他们发现其中的一首,是苏区人民群众《送红军》,虽然歌词非常口语化,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还要停半句,但其旋律婉转优美,充分抒发了苏区群众送别红军时如泣如诉、欲言又止的真挚情感。这首歌的歌词和曲调深深地印在创作人员张士燮的脑海里。

张士燮在接受了创作任务后,很快便在当年这首送别红军的民歌的基础上,编创了一首再现中央苏区人民送别红军踏上长征征途的情景的歌词。他一写完歌词就直奔负责作曲的朱正本宿舍,跟朱正本切磋如何谱曲。

朱正本读了歌词被深深感动了,他立即也想到他本人在赣南采风时所搜集到的赣南采茶戏中的《长歌·送郎调》的音乐旋律。于是,他参照《长歌·送郎调》的旋律进行重新创作,把张士燮写的六段歌词,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的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朱正本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也流了眼泪。整个曲谱只用了不到一小时,几乎是一气呵成。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十送红军》歌曲就创作完成了。

在空政文工团排练节目过程中,只要能抽出时间,刘亚楼总要亲自到现场指导,一边看彩排,一边提修改意见,对人物、布景、朗诵词都一一过问。他的记忆力惊人,许多歌词都记得清清楚楚。文工团演员唱错了,他马上给予纠正,尽量让他们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他极为欣赏那首《十送红军》歌曲,常跟演员一起演唱。朱正本后来回忆说:“别人唱快点儿,他都不愿意,生怕唱快了,人家就听不清楚歌词。”

1961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的那天晚上,由空政文工团创编的包括《十送红军》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公演,盛况空前。然后连演八场,场场爆满,观众达2万多人。观众对演出的反响十分强烈,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着《十送红军》,尤其是亲身经历过苏区战争的老同志更是连声叫好。《十送红军》歌一炮而红。后来空政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演出说明书上。

空政文工团创办的这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晚会获得空前成功。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和罗瑞卿等都先后观看了演出。后来,周恩来称《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

同年底,这台节目又在上海连演40场,场场爆满,轰动申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的栏目反复播放《十送红军》,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很快便传唱到全中国。

50年后,作曲家朱正本坦言自己很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十送红军》歌创作成功的时候,正是军内外反对、批判资产阶级名利思想日趋激烈的时候,也由于刘亚楼有言在先: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创作人员必须采集民歌。这样,空政文工团领导便决定将《十送红军》歌曲署为“朱正本、张士燮搜集整理”。直到《十送红军》歌曲问世40年之后的2001年7月3日,才在电视剧《长征》中正式恢复了作者张士燮、朱正本的署名。

至于《十送红军》歌词中的二、四、六、八这“四送”为何没有?据说,这首歌最初确实是“十送”,但是后来为了让演唱更加符合人们的习惯,送审时“二、四、六、八”那“四送”被删掉了。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据作曲家朱正本先生回忆:1961年,张士燮送到他手里的词就仅六段,没有“二、四、六、八”送。此原因是张士燮担心写“十送”,太絮烦,情感达不到集中,演唱时间也会太长,所以就舍去了那“四送”。事实上,尽管少了“四送”,这首歌想完整地唱下来,仍要近15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缘故,后来创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几次想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弃。后来电视剧《长征》的编导又作了进一步的删除,便只剩“一、七、九、十”四送了。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海报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病逝。在去世前两天,躺在病榻上的刘亚楼依然对《十送红军》歌曲情有独钟,轻轻哼着《十送红军》那动人的旋律,声音很微弱,只有近旁的人才能听到。

猜你喜欢

文工团首歌红军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十送红军
如果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