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意的班级教育
2019-02-25徐善华
徐善华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诗意的园子。2014年,我开始了自己笨拙而真诚的诗歌教育之旅。回首这几年的经历,我的诗歌创作和诗意教育经历了从自娱自乐到师生同乐再到诗意满园三个阶段。
首先是自娱自乐阶段。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经常触景生情写一些打油诗发朋友圈或学校的生活群,让大家乐一乐。自娱自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以五言或七言句式居多。如《贵州自由行》:“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由行走在贵州;酸汤河鱼糯米酒,玉米苞谷满山头。”像这样的打油诗,我一般脱口而出,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纯属有感而发。在模仿格律诗词的同时,我也有现代自由体诗的表达。例如,回乡下看到青翠满园的菜园,即兴一首《顶呱呱》:“胖冬瓜,高大茁壮;小丝瓜,翠绿健康;青苦瓜,先苦后甜;红南瓜,团团圆圆。个个顶呱呱,个个笑哈哈。劳动最光荣,汗水度春夏。”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虽自娱自乐,却乐在其中。渐渐地,我觉得诗歌可以让我们和外界的大自然、身边的人和物发生美好的链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温润和丰盈起来。
其次是师生同乐阶段。上学期,高新区教育局伍秋阳局长和我交流,在肯定我作品的同时,鼓励我积极创作,多写一些孩子们喜欢的高质量的儿童诗。于是,我把创作的视野从山水田园转移到我身边这些可爱的孩子身上。例如,在我想表扬某个孩子时,我就不动声色地给他写首诗,然后在班上大声念给他听。二年级班上有个小女生歌唱得好,我就写了一首《虹桥上的小百灵》;班上有几个男生爱踢球,我就写了一首《足球小子》;班上有个小调皮,我就写了首《活力小马达》来提醒他:“活力小马达,威力真的大;只要不乱跑,人人都爱他。”
很快,我发现,通过这些诗文的交流,师生关系更融洽、更亲密了。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的课堂思维变得更活跃,对语文的兴趣、对阅读的热情也更高了。以前,我还担心写诗、读诗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但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发现诗歌创作和诗意教育,会让我们的孩子们内心越来越丰盈,写不写诗歌、爱不爱诗歌,可能孩子们短期内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浸染的时间长了,他们的气质和风度就会慢慢地变得明亮起来。
去年我来到了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何如校长提倡办一所安静的学校,而真正的诗意教育,会让人的内心变得从容和安详,这和校长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娅娟校长更是为了鼓励我,用我的诗装饰学校的电脑桌面;并把学校诗社建设的重担交给了我,还和我一起为诗社取名、选址。我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如今,我的诗意教育正朝着诗意满园的第三个阶段出发。诗意盎然的校园,是多么美好的场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里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的原创作品,老师和家长也参与到了诗歌的创作和吟诵中来。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我要班上的孩子以《端午抒怀》为题,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一个叫张锦豪的小男生写道:“端午忆屈原,有苦也有甜;漫漫求索路,此事古难全。”这个小家伙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平日里精力过剩,上课时总想搞点小动作。我问他这个作品怎么写出来的,他神神秘秘地笑着告诉我,在家里的电脑上查了关于屈原的资料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写出来的。多可爱的孩子啊,真是难得的惊喜!我在班上隆重地表扬了他。后来上课时,他就认真多了,有时还主动把自己写的诗拿过来给我看。像他这样以写诗为乐的孩子班上还有一些,在2018年9月份区里的诗歌创作大赛中,他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诗社报名的孩子当中,有一位五年级学生
写了首《村庄》:“村庄风景好,处处碧绿山;桂树开花时,香飘十里外。”我也跟着和了一首给他:“村庄风光好,处处绿水绕;桂树开花时,香飘原上草。”诗歌写作,让师生又多了一条交流路径,何乐而不为呢?
从实践中我还归纳了一个十六字创作口诀———“触景生情、人文关怀、多吟多写、信手拈来”,引导孩子们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生活百态、投向经典阅读。通过榜样示范,以点带面;通过活动开展,以趣激情。如今,在麓谷二小,越來越多的孩子从“不想写、不会写、不敢写”正朝着“我想写、我会写、我要写”的良好状态发展。当然,诗意的教育,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创作这一亩三分地里,它应该有广泛的发展土壤和空间。比如,诗意教育可以和研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和日常的美术、音乐等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落地,也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展现。
诗意教育,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文化自觉,成为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一种心灵慰藉;诗言志,诗意教育也能够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舞台,穿越时空,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我对话,是孩子们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智慧锦囊;诗意教育也可以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更加和谐融洽,可以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和家庭幸福指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诗歌大国,无数的经典诗篇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礼,让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怀揣一颗诗心,谱写出诗意教育的壮丽诗篇。
(作者单位: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