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9-02-25张海鹏

世界知识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国利益国家

张海鹏

2019年1月6日,中俄界湖兴凯湖日出美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而中国的一举一动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在国家关系的网络上,中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在这样的历史关口,我们需要慎重、深入地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行为方式,不断完善国家发展方略和对外关系布局。

20世纪以来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

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与美、苏(俄)、日三个大国关系的历史,我认为大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中国要做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平等成员。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未能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一员。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受不平等条约束缚,国家地位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没有能力与列强讨论平等地位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中国虽摆脱了不平等条约体系,成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却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封锁,背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处在一种紧张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就国际关系的总体面貌来说也还不是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一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善了与美国、日本、苏联的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逐步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两大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终于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一员。

做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一员,不是件容易事。保持国家独立主权是第一位的,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做支撑。一个弱的大国即使是独立的,如果不依托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难以长期维持独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希望公理战胜强权,也真心以为公理可以战胜强权,但其实不然。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依托,公理难以战胜强权,今日世界仍在反复验证着这个道理。美国打伊拉克,干涉利比亚、叙利亚,退出一些国际承诺,发动贸易战,都违背公理。美国自恃是世界强权,就经常不顾公理。中国要维护公理,与强权做斗争,首先需要充分发展自己。中国当然不会做强权,但必须强大,这样才在世界上有发言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需要长期坚持,动摇不得。

第二,中国应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大国保持广泛的经济、人文交往。这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乏先例,但到近代情况变得复杂。中国被纳入西方列强所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后,与西方国家被动建立密切联系,在相互交往中长期处于无权、屈辱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本是愿与世界各国平等做生意和往来的,但美国会同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施展的“半月形包围”不许中国这样做,逼得中国只能背靠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朋友、做生意、谈文化。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想要发展自己,不与世界各国全面交往,尤其是不与各大国交往,是走不顺的,“坐井观天”行不通。而不吸收各国经验,不利用国际市场,就不能发展自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全面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化进程,积极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当然,面对全球化,中国在享受其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在承担各种跨国风险,但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史也正是一部迎难克险、化挑战为机遇的历史。

第三,中国处理与诸大国的关系要时刻考虑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概括起来主要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统一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个总的思路,振兴中华就是要发展自己,把中国建设成高度民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为此需要制定全面的国家战略,而这种国家战略不外乎内外两根支柱。安排国际贸易、资源问题、文化交流等必须服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顾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台湾问题关乎国家核心利益,更要慎重处理。

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各国,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处理国际关系时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几乎是一个铁律。当然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对立的作用。从前世界上存在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对塑造国际关系形态起到过直接作用,两个阵营的对立既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核心利益的对立。苏联的崩溃从国际阶级斗争角度看,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对美国来讲,击垮苏联就是保卫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保卫美国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利益。美国在东欧推动“颜色革命”,在中东用摧毁一个国家的形式来扶植美式民主制度,都是在用意识形态武器促进它的国家利益。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的竞争,值得高度关注。

第四,不与大国结盟,不谋求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利益。结盟是国际间争战不休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處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20世纪,国家间结盟屡见不鲜,有针对第三方的,有旨在保护自己的,也有在集团对抗中抱团取暖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盟国之间也会枪口相向。新中国与苏联缔结的《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是“一边倒”政策的产物,未能保证两国之间永远同盟,也没有阻止苏联在内部提出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设想。与大国结盟暗含有谋求特殊国际利益的用意。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俄罗斯是邻居,与日本也是邻居,与美国则隔洋相望,远交近攻或近交远攻,实行某些国际问题研究者所提倡的“战略集中原则”,都是不合适的,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今天的国际形势没有这样的条件和需要。如果没有出现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阵营企图毁灭人类的战争暴行,不要轻易运用“战略集中原则”。中国不谋求特殊的国际利益,没必要与某个大国结盟,需要以自身利益为准绳,协调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尽量平衡各种国际关系,在联合国旗帜下从事国际认可的活动。

但中国不与大国结盟,并不能阻止国际上的结盟现象。欧洲的北约、亚洲的韩美和日美同盟关系也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中国需要善于折冲樽俎,推动不同利益追求的国家运用谈判和对话作为解决分歧的基本方式。对于世界上可能出现的结盟国家,要善于化解矛盾,不要卷入其中;要尽量利用矛盾,以我为主创造双赢或多赢局面。不结盟不等于不要朋友,我们仍要广结善缘,化敌为友,有能力结成在不同问题上对抗强权的“统一阵线”。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共产主义世界观为武装的执政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能用共产主义世界观简单替代对当今国际关系问题的看法。过去苏共主张推进世界革命,事实上欲速则不达,难以实现。这与美国要在世界上实行“颜色革命”、推广美式民主是同一种思维模式。推进世界革命和美式民主其实都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中国应保持清醒,走好自己的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命题,在国际上有很高认同度,也是一个可以避免战争和冲突的好的目标。

中美、中俄、中日关系演变的启示

中美、中俄、中日关系可以说是影响当前中国对外关系布局和亚太总体形势发展演变的三对具有核心意义的大国关系。中美俄日之间关系如何调整,是中国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还不是一个足够强大的区域协调组织,并不妨碍欧盟成员国从主权原则出发单独行事。随着英国脱欧,欧盟将会更强还是更弱?未来走向值得关注。不管怎样,就单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英国,其国际影响力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超越中美俄日四国。

美国与中国隔洋相望,是国际政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从美国的军力遍布全球并且其部署重心正向亚太调整这个角度来讲,中美在广义上也是“相邻”的。两国虽在国际问题上,如反对恐怖主义、朝鲜半岛无核化等方面,有一些共同语言,但也存在战略上的冲突。特朗普政府已把中国明确定位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还将“调兵遣将”,在空间上收紧对中国的包围态势,也力图把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强加给中国,本质上是要用其资本主义制度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近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有点慌神,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甚至对抗性因素明顯增多。美国甚至提出不与设立党委的中国国有企业打交道。这就奇怪了,中国就是中共领导的,美国难道不与中国打交道了?不过这也恰恰说明美国的对华心态是复杂的,既怕中国发展,也怕中国不发展;惟恐中国内部安宁无事,又怕中国“天下大乱”;既怕中国确立全球影响,又怕中国在世界上什么不管;既怕中国在世界上“抢了美国的生意”,又怕美国被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美国的对华政策正是在这种“两难”心态中制订出来的,自相矛盾,摇摆不定。

俄罗斯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两国在战略和国际问题上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很多相同或相近看法。两国边界问题已彻底解决。中俄之间虽还存在一些疑虑和潜在的利益纠葛,但两国关系已完成历史转型,总体态势很好,建立起不是盟友却胜似盟友的战略关系。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方邻国,今天与我国在国际战略和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呈现竞争态势,导致两国长期“经热政冷”。“经热”值得鼓励,“政冷”却应避免常态化。好在经过两国相互调适,中日关系正稳步改善。

世界几乎是在不同集团的对立冲突中度过了20世纪,对抗思维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寻找新的敌人,正以中俄为假想敌制定新的防务政策。中国该如何面对?中日关系改善能否在历史问题上求得共识,在东海问题上实现调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多大的可靠性,如何因势利导不断健康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动向时,应该多加思考的。同时,俄美、俄日、美日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他们各自对华关系所产生的变化,也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

在相关研究领域,撇开其它方面,美国、日本、苏联的对华政策曾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三国都曾在不同时期内、不同领域里、不同程度上为中国所借重,也曾在不同时期成为中国的主要敌手。中国学界对中美、中日、中苏(俄)关系分别做出过某些研究,但对三组关系的综合、比较研究远远不够。从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认真探讨三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三国之间在对华关系上曾经有过的互动,探讨中国在不同时期对三国的不同态度,进而分析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变化,总结其中的规律,研判未来的走向,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北京怀柔区雁栖湖全景。2014年7月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此举行。

猜你喜欢

大国利益国家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把国家“租”出去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