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2-25王见中
王见中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2)
1 建平县农业农村资源情况
建平地处辽宁西部,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8.6 mm,平均日照时数2278.9 h,平均无霜期120~135 d,总面积4865 km2,耕地总面积18.43 万hm2,林地面积22.67 万hm2,草地面积7.63万hm2,水资源总量1.7 亿m3,概括起来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多、草地多、林地多、水资源少但利用率高。
2 建平县农业生产现状及优势
2.1 种植业规模大
建平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甜菜、苦参为主,盛产糜黍、荞麦、绿豆、芝麻等小杂粮。近几年,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到约8.67 万hm2,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增加到约9.33 万hm2,蔬菜种植面积约0.53 万hm2。2011—2013 年连续3 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7—2018 年连续2 年粮食产量突破10 亿kg。2017 年建平小米、红小豆、荞麦、苦参晋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2018 年深井(草莓)、青松岭(食用菌)被授予“辽宁特产之乡”。
2.2 养殖业规模大
建平地处辽蒙结合部,是全国闻名的生猪、肉驴、肉羊养殖大县。2019 年,羊、猪、牛、驴、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7 万只、128 万头、14 万头、18 万头和1380 万羽。2018 年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通过省级验收。
2.3 农机保有量大
截至2017 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1 万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000 万台,播种机7000万台,收割机约300 台,秸秆处理机械约100 台套,各种配套农具1.8 万台套。2018 年度被评为全国第3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4 水资源利用率高
境内主要有老哈河和大凌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总长325.5 km,共有中小型水库7 座,塘坝23 座,方塘27 座,引水工程15 处,提水灌溉站4 处。2011年实施节水滴灌农业工程以来,膜下滴灌面积累计发展到近6 万hm2,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3 建平县农业生产存在问题
3.1 有机肥料缺乏与秸秆堆积并存
建平县作为“镰刀湾”和“粮改饲”试点重点区域,粮经饲结构不够合理,种养空间分布南北有差异,加之受季节限制、运输不便等影响,一方面,大田作物产生的大量秸秆通过燃料化利用和直接还田的超过60%,肥料和饲料利用占比不高;另一方面,农田用养失调,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农作物有机肥施用不足,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缺少高效、优质、就近、价廉的有机肥源。
3.2 优质饲料缺乏与畜禽粪污残留并存
随着养殖业快速发展,尤其温氏、牧原、正邦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落户,带动养殖场户数量明显增加,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资源变成了重大污染源,难以高效本地化应用。与此同时,众多养殖场户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基地支撑和秸秆膨化生物饲料、青(黄)贮饲料供应。
3.3 废弃物利用缺乏长效运营机制
以秸秆为例,秸秆收储运体系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商业运营机制,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商品化水平低、运营成本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差等问题突出。
3.4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制度未健全
据2017 年统计,全县农作物秸秆理论产量为163 万t,实际可利用量为138 万t;畜禽粪便年产生量240 万t,猪污水便年产生量约200 万t,超薄地膜大量使用、残膜回收再利用机制欠缺、可降解农膜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单项整治措施偏多,种养关联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循环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4 建平县农业生产发展建议
4.1 明确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立足建平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据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废弃物消纳范围,聚焦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田地膜等种养业废弃物,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叠加增效”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统筹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政策资金,建立健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制度,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形成“县乡村企民”联动、“收储运销管”结合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县域种养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4.2 建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制度
在全县推进种养平衡分析、产业布局优化、适度规模经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种植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科学布设养殖、种植基地,合理配套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设施,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探索推广种养循环互给生产方式,加快搭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构架,以大种植、大养殖借助大农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获得秸秆、畜禽粪污等副产物,通过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回归种植业,通过粪污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直接用于有机杂粮、设施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实现种养加内循环。
4.3 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种植甜高粱、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等优质饲草,提供青绿饲料,重点推广秸秆青贮、压块等加工技术,提供粗饲料,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稳定的奶牛、肉牛、肉羊、鹅等优质饲草基地和畜禽产品基地。推广“猪-粪肥-作物”、“牛-粪肥-作物”“牧草-牛羊-粪肥-作物”、“全株玉米-牛羊-粪肥-作物”等示范模式,打造“养殖-有机肥-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同时推广养殖场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其产能相匹配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对养殖场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发酵生产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或直接利用,补充养殖场用能和供暖。在中小型养猪场(户)大力推广发酵床式生态养猪技术,实现粪污零排放,利用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鼓励小型养殖场(户)建设储粪场和污水存储池,通过签订粪污产用合同订单,将粪污供给创建或引进的专业化有机肥生产公司,生产有机肥。
4.4 完善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机制
通过财政补助、竞争立项、政府与社会资本(PPP)合作等方式,支持具有成熟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进入循环农业领域。创新工程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在农牧业副产物转化增值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企业自主运营、社会监督管理的治理模式,提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4.5 大力开展种养业污染防治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追究环境污染违法责任,强化种养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违规销售使用超薄地膜、禁限用农药等专项整治活动。严禁焚烧秸秆,对废弃农药包装物、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开展无害化处理,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