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019-02-25朱冉旭
朱冉旭
天津泰达医院心理科,天津市 300457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据世界精神病学会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抑郁症发病率为4.2%,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6.9%,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基于抑郁症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所造成的重大精神和经济负担,人们对于抑郁症的防治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疗法等,但是整体来说,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长时间服用抗抑郁药物容易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副作用,而单纯的心理疗法效果也不明显,并且在治疗停止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表明对于精神类疾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运动疗法具有特殊的功效,并逐渐成为心理疾病以及慢性疾病治疗和保健的常见方法。
1 抑郁症临床诊断以及病因形成机制
1.1 抑郁症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标准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综合征,其主要以持久性的心境情绪低落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绝望、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没有兴趣等,部分抑郁症患者还会表现出极端、冲动以及偏执等行为[2]。此外,精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凝滞、入睡困难、月经紊乱以及全身不适等也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认知和生理性症状。现阶段临床抑郁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分别从症状标准、严重标准以及病程标准三个方面开展。其中,症状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1)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身体呈现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4)自我评价较低,通常表象出内疚感和自责感;(5)思考能力下降,精力难以集中;(6)在思想中经常浮现自杀或者自伤的想法;(7)表现出严重的睡眠障碍,睡眠过多或者失眠等;(8)没有食欲,体重明显降低;(9)性欲降低。如果患者表现出上述症状中的四个及以上,并且持续时间≥2周,便可诊断患者为抑郁症。
1.2 抑郁症病因形成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的形成非常复杂,其形成主要受到生物学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生物学角度方面主要是指患者抑郁症的形成受到大脑神经递质紊乱而导致的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失调以及遗传因素等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均研究认为:“行为的物质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其生理生化性能受遗传物质基因的调控,抑郁、焦虑、自伤自杀、成瘾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障碍都具有遗传学基础”。这表明遗传因素会影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精神活动,遗传因素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生理机能上进行分析,大脑神经递质紊乱也是导致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降低了机体活动功能,体现在人体功能活动上则表现为行为以及意识等多方面的减弱[3]。心理学角度主要是指抑郁症的形成受到患者个体性格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基于心理学理论,个体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体的幼年经历、认知方式、人格类型以及自尊水平等。大量研究均表明抑郁症的形成与心理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心理素质反映在个体处理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方面也各不相同。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多疑、敏感以及内向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角度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会对患者的抑郁症的形成产生影响。一项针对215名大学生关于社会应激、认知心理因素与抑郁症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组大学生相比非抑郁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消极生活体验以及歪曲认知。在各种社会应激因素中,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困扰以及长期的郁闷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认知偏差,对于神经类型较弱的个体来说便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消极、绝望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宣泄,便会导致个体机体生理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产生抑郁症。
2 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
2.1 运动疗法概述 运动疗法主要是基于运动学理论、神经发育学理论和生物力学理论,通过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改善患者的机体、生理以及精神障碍[4]。运动疗法基于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氧运动治疗和无氧运动治疗。目前有氧运动已经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法,相关研究表明瑜伽、游泳、舞蹈、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在众多的有氧运动中,人们对于跑步的关注程度最高,其原因可能在于跑步形式简单,最容易开展,也最容易坚持下去[5]。
2.2 运动处方疗法治疗抑郁症 运动处方疗法是将运动的形式、强度以及频次等进行明确,是运动治疗的核心内容[6]。运动处方中不同因素对于患者症状改善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开展有监督的有氧运动,要求患者每周至少运动3次及以上,每次运动强度达到中级,并且坚持运动9周以上[7]。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抑郁症运动处方显示,患者运动强度需要达到最大吸氧量的40%~85%,一次有氧运动(连续或者间歇)累计时间为20~60min。国内学者潘巧淑等[8]分析了运动疗法进行详细的论述,指出运动疗法包括器械练习、医疗体操、放松性练习以及有耐力性运动等多种形式,但是在运动疗法治疗中应该针对患者的喜好,提高患者的兴趣,避免简单枯燥的运动方式给患者带来厌倦情绪。此外患者在运动疗法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频率之间的调节,尽量基于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变化等为患者确定合理的运动量。通常来说每次运动时间应该在30~40min,每周控制在4~5次,对于大运动量疗法可以1次/2~3d,但是两次运动之间的最大间隔时间不能超过3d,运动间隔超过3d后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雷华为等[9]选取8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运动疗法的主要内容为针对患者的喜好引导患者开展羽毛球、健身操、有氧慢跑以及跳神等体育活动,每次运动时间为25min,2~3次/d,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翟小丽[10]选取8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个体化运动疗法之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张峰等[11]选取124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联合八段锦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3周以及6周,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郭效德等分析了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2.3 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评估 目前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1)患者的身体体力感觉;(2)采用自评抑郁量表或者汉密顿抑郁量表。患者身体体力感觉等级的划分评定可以参照冯连世等人在《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应用》中所提出的强度等级划分标准,通过不同的指数分别表示从根本不费力到最大极限之间的强度分级。自评抑郁量表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共包括20个项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汉密顿抑郁量表是Hamilton于1960年编制,共包括17个项目、21个项目和24个项目3种版本,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
2.4 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注意事项 对抑郁症患者开展运动疗法之前,应该首先其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状况等进行科学准确评估,并对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开展负荷试验,明确患者的最大心率以及最大耗氧量,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强度进行确定,从而有效保障运动的疗效和安全性[12-14]。此外,在运动疗法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运动时间、运动场地以及运动卫生等方面,在每次运动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15]。在运动过程中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如果发生异常应该立即停止运动分析产生异常原因,防止发生不良事件[16]。同时在运动疗法开展中应该注重集体运动和个人运动的有效结合。
2.5 运动疗法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其中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突发事件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创伤进而导致患者体内稳态失衡,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17]。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以及5-羟色胺浓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内在原因[18-19]。张晓强等[20]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患者心境障碍改善中的作用机制,分别从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对心境障碍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患者心境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防治心境障碍的可行机制,丰富了运动疗法和心境障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等理论。
3 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运动疗法治疗中,运动形式、运动前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频率的确定非常重要,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对来说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