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分异同 升华规律
——由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2019-02-25谢黎枝

中学政史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区分答题导图

谢黎枝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在复习“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这一知识时,笔者把2016年厦门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7题作为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发了我对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探究与思考,以下就以这道中考题为例谈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原题呈现

27.思品课堂上,在学习“人身权利”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下面是他们分享的学习成果。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第一小组:思维导图(图1)

(1)观察图1,完成方格内容。

第二小组:法制漫画(图2、图3)

图2

图3

(2)图2中冒名顶替者侵犯了受害者的哪些权利?受害者应该如何维权?

(3)从法律角度对图3中施暴者的言行进行评析。

二、答题分析

在学生答题过程中,笔者发现第(1)小题、第(3)小题学生回答情况良好,大部分能根据复习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能够正确辨析施暴者的言行是否正确,能够写出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这些情况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扎实的。但是第(2)小题,约90%的学生答出了“姓名权”,70%的学生写出了“隐私权”,有约50%的学生回答“荣誉权”,只有约2%的学生写出“受教育权”。而对于维权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只从“维护人格尊严权”这一知识角度回答。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通过一个多月的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掌握较好,对人身权利包含的内容理解透彻;能从漫画中搜寻相关字眼,并且做好标注,对漫画类题目的理解比较到位;能从设问中搜寻到关键点,并从材料、设问中搜寻到相关知识点答题,对答题技巧、方法掌握比较到位;能按“判断—分析(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小结”的步骤答题,对辨析题题型认识更加深刻。

笔者一方面欣喜于学生的进步,另一方面对学生答题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为什么学生对材料、设问的理解往往简单而直接,很少去深入思考?这个思维定式能否打破?该怎么打破?

第二,为什么学生对一个题目往往只从一个知识角度分析?如何把学生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为什么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五个权利区分不太清楚?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区分?

第四,有些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口头、板书强调了无数次,可是,为什么学生仍然“不知悔改”?是学生太笨还是教师能力太差?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改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分?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上面的几个问题让笔者认识到:教师上课讲、讲、讲的“念经模式”,对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真正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必须先让学生学有所思。

三、反思改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更加深刻地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由此可见,学与思向来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要让学生有所得,必须先让学生思考,而这种思考,必须是真正地动脑思考。这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运用思维导图,区分知识的异同点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优势。思维导图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学习效率。

从这道题目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具体权利的区分还不太理解,特别是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以表格的形式把人格尊严权的五种权利做好标注,先行引导学生观察这五种权利,找出这五种权利的关键字眼中的异同点,然后请学生把这几个权利的关键字眼填空并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与补充。由此,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2.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调用能力

知识调用能力,即知识能够记得住、想得到,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材料信息迅速与相关教材知识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等方面的知识,并检索和选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完成相对应的练习。

笔者在学生做题过程中观察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与思维定式,因而在讲解时,不再单纯地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而是不间断地邀请学生观察材料与设问:“你还看到什么?”“你还想到哪些知识点?”“还有吗?”“还可以联系到什么知识点?”“可以再说详细一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不间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挖掘头脑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点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笔者一边请学生详细解说,一边把学生所回答的知识点进行板书。一会儿时间,学生阐述的知识点已经写满了一大黑板。然后,我再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他们回答的所有知识,引导学生去区分,有哪些知识最贴近题意、最符合设问需要。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所阐述的知识与材料再次进行比对、契合,真正实现审题大胆求证,答题谨慎细心。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大胆求证,谨慎作答,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答题能力。

3.迁移情景再练,升华答题规律

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一道题目讲完了没再强化巩固的话,学生就只是会了一道题。下一次,相关材料跟设问转换了,学生可能仍旧不会。因而,趁热打铁,趁着学生思维的大门开启的时候,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能有效地巩固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学有所得。

所以,当学生自主完成这道题目之后,我立即又展示了一道题目,给学生3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材料涉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次的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不再局限于材料所体现的主要知识点,他们还看到了很多细节,找到了“潜伏”的知识点。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审题、哪些方面结合知识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题能力。

当下课铃声一响,学生还沉浸在解题过程中不可自拔。不少学生都在喊:“怎么下课了?”学生的意犹未尽让我明白:只有让学生思考、参与,解放学生的眼、脑、口、手,强化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复习课不再“死气沉沉”。

从这道中考题的解析中,笔者对复习课、习题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只有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抓住关键字眼、总结规律,激发学生去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相信同学们也能从这篇文章中收获复习的方法,为中考助力。

猜你喜欢

区分答题导图
灵活区分 正确化简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邀你来答题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怎么区分天空中的“彩虹”
区分“我”和“找”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