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沈伟荣
2019-02-24石翔
石翔
Q:记者
A: 沈伟荣
Q:你觉得作为imba传媒的主要管理者,占你时间投入百分之多少呢?
A:imba的管理肯定几乎90%以上。
Q: 你想做的事情里面它能占多少?
A: 现在imba做的事情应该在能力范围里边的已经是100%。 当然有很多能力范围外的,就是我们出来想做的其他的事情,可能想的就比较多。因为我们出来的时候愿望就比较大,因为其实我们那时候从台里边出来本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从台里面出来,其实不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在国企其实更稳,然后当时我们在游戏风云做的也是应该是在国内已经算是做到一流的媒体了,包括有自己的IP,包括运营收入都OK。
因为在那边看不到上限了,就之前有过一些采访说,当然也是开玩笑说,曾经我们有很多跟国外一起合作的机会,比如说收购twitchTV之类的,就很多这样的机会,我们是没有办法自己做主。现在我们可以,就出来之后,我可能更多的做一些,我觉得这是个好的机会,我不会被那么传统的东西束缚住了。
但是,实际上我真的要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依然还是要跟原来在国企一样,我要衡量风险,衡量成本,这个肯定还是要衡量。只是說我不用再去跟别人解释什么是电子竞技,或者说是电子竞技,我做的这件事情它的价值在哪里?我自己有判断就好了,所以当时是抱着这个目的想法,就可能说是想更自由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出来。
当时也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自己投钱,从小作坊开始做,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有资本找到我们,就想投钱给我们,但是资本投钱给我们,其实那几年那种阶段,他都是不知道真正的你想要做什么的,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说我想要做什么。他只是说他信任你们这个团队可以创造出一定的价值,所以他们做一个衡量,心理衡量,就是你要多少钱,我拿多少股份。
对于我们来说的话,我们要衡量的是从一开始两个选择。是完全自己干,还是拿了资本的钱,有更大的压力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如果我不拿资本的话,我搬搬砖,我活得很好,以我们之前在行业里面的累积,做个公关公司,然后做点节目,做点赛事,小打小闹的,只是赚钱的话。以我们在之前滚了这10多年,肯定比“现在”都要过得好。
可能就是说我们选了那条路之后,就会要把想做的事情提高一个层次,我不能说只是看眼前短线的一些公关的业务。因为我之前从选手到游戏风云做的话,那时候13年应该要做了10年。这10年里边我看了很多这个行业里边的可能性和自己也尝试了很多,有很多事情是一个比较短期的行为,或者是比较短线的。比如说我们做公关业务,当然我去帮像腾讯这样的大厂商服务,我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也能赚到一定的利润,甚至我在市场上会有一定的反响,但是它没有上限,我所说的上限是这个IP不受我控制的。
我本身除了团队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现金流,我没有其他的可操作空间,而且这是一个人力复合型的事情。30个人做腾讯的一个项目,60个人就做两个项目,90个人就做三个项目,你有多少人就是多少钱嘛。他是一个可以横算出来的,利润率的话是可以算出来的,因为厂商也不傻,不可能让你白赚钱。你要服务得好,给你一个毛利30%,你自己分下去,保证每个项目有15%~20%的净利润就很不错,这个是一个很明账的数字。
当然我要完成我最后的目标,比如说上市或者是拿更多的钱,报表要好看,我可能也会要做一些这类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只做这类的事情的话,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没有上限的,对于资本来说,他可能说这个市场看今年做了1亿,或者说明年预期1.5亿,OK,他是觉得这个量级很OK了。好像传统行业一样,我今天做了10家工厂,然后明天做15家工厂,就一直在跟。但是我自己认为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是一个文娱行业,至少是文化内容挺多的。 它也跟竞技体育挂钩,但是这些东西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人力复合型去计算的话,它的上升空间也太弱了。
Q:所有最终它还是一个IP驱动的事情吗?
A: 我觉得是这样,因为我可能更传统一点,我觉得电子竞技可能更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它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它也就几个项目发展的特别好,比如说足篮,排球都没有。篮球的话,可能更是靠NBA这边撑起来。他们这些体系经历了几百年,然后运营各种各样的东西。它其实大部分情况是一个第三方去组织的事情,它没有说足球的制造者去做了一个联赛,它其实还是就像你说用IP去驱动。
我比较传统,我觉得竞技体育电竞可能更偏向这边。因为我最早是打CS,那时候有星际、魔兽争霸,现在已经不流行这些了。现在不管是王者荣耀也好,吃鸡也好,还是CS GO也好,还有DOTA2,LOL也好,它不停的在更新换代。只不过时间长短,5年10年,这个世界上大众的是什么。电竞的话,它很多还跟科技有关,就我的引擎到什么级别了,我大家普及的电脑是到什么级别了,技术到什么级别,它一定会更新的。
足球、篮球它永远是那个球,很难会改。因为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型的体系,然后当然其实足球、篮球细微的我们去发现的话,它也在改细微的规则去增加它的趣味性、对抗性。比如说足球的材质,它会改变,然后更适合力量大的人,或者说对人的要求更高了。篮球三分线也在不停的往外移呀,它会做一些规则上的东西,但是它本身不太会大改。
但是电竞的话它就不一样,它可能5年10年,它就会有一个新的版本或者新的类型出现。就算是有这些不同,我觉得它依然还是比较靠近竞技体育的这种模式。
所以,我是觉得,当然厂商是一种形式,现在的大趋势,但不代表它是最好的,或者说是完全体吧。就完全是依靠以这个形式来划分的。所以其实本身以电竞出发的点有很多,我们最早开始就想的可能和教育也有关系,然后和场地运营。各种其实就是竞技体育的周边。竞技体育周边可能就是我足球有培训班,当然我说的教育可能和培训还不太一样,有培训班,然后有比赛,然后有周边贩卖,有明星选手的那些T恤衣服品牌,它其实衍生出来的还有很多。
就有人会问我,理想型的是怎么样?我可能会觉得会像NBA或者像FIFA联盟,然后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有世界杯,有欧冠,然后有ESPN,然后有各种各样的地区的内容,所有东西联动起来。然后再加上互联网的特性,比如B to B和B to C的东西。所有整合起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之后,这是我想象中的电竞的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我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涉及到,我可能是从一些点入手,甚至是可能为了我要活着去,我也不可能说我就为大而全的理想就是不停的投入,然后去做那么整合的一个事情,我觉得我自己没有体量和能力去做,所以只是在其中一块,找到比较核心的。
所以你要回到正题,就是回到说,最早你觉得你问我做imbaTV完成了你多少想要做的事情?
我会说其实我现在做的都是我能做的,但是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我暂时没有能力做。
现在做的肯定已经在比我原来的游戏风云做的多了,游戏风云就是可能束缚更大,所以我做在那个限度的有点低,而且我要考虑很多事情。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做imbaTV我也要考慮很多事情,但是我的束缚小一点,所以我做的就更多。但从来就没有说,做这一行,特别是创业,你不会说你就满足于做这个固定的这件事情,每年都会有新的规划,比如说前年我就观察到了酒店这个事情,对吧?
我也就自己盘了一年,问朋友,然后自己出去查资料,然后找合适的人,然后计算一下成本,然后看看最后能不能和我们自己的业务联动。然后再去安排这个事情,用了一年半。电竞馆其实也用了一年半,就每一年或者是一年半两年这样的,都会去想一些新的东西能够填充进来。
有的是我能找人合作的,有的是我自己能够做的。慢慢的就把这个树干能够做得越来越越丰满,虽然说这样可能有一些散。就没有一个组合,组合可能还是IP的赛事和节目,但是其他的分支我觉得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和能够撑到可以开枝散叶的那个结果。
所以我内心没有什么挫败感,或者说是纠结。
我觉得只要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能想到实际可以做的都去做,包括自己做手游,参与到运营,这都可以去尝试,而且效果现在看来至少没有很差,就说明我们的判断还依然是正确的,还是在行业里边稍微是领先的,而不是沉迷在做公关业务上。
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肯定是我自己做的100%,但是还有120%,我们一直想着做120%的水平。这20%还要看机会,看自身条件。
就举个例子,我们想要把StarLadder、PGL,之前ESL,我们都有聊过,想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做一个全球联盟的,但这个事情很复杂,操作起来我们要有资本,然后要一个合适的比例,也甚至要有规划去做,甚至还有阻力。
Q: 对,这一旦利益得不到满足,就是阻力了。
A: 其实我们也筹备了三四年,就我们跟国外的几家,除了ESL吧,其它几家其实都说了,只要我有钱,我瞬间就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但是,这个要看大环境,还要看我自身的能力,我现在就说白了也不够强大到能够造血,能够直接把它们全都收进来。
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当然不需要外力,我就可以这样去做,因为我觉得一定是会收益加倍。不管是为了资本市场也好,还是实际的业务也好,都是有更好的提升。所以这些事情可能都是在后面的规划排着,只要有机会我就去做。
关于自己
Q:怎么判断这些机会呢?一直都觉得你不是很急迫的状态。
A:急也没有用。电子竞技就是这样,生气没用。你得有自己的实力,有自己的规划,脚踏实地的。我们原来是那种冲劲,就所谓的就是速度特别快的那种,但是速度快有速度快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
现在我们把脚步放缓了,是因为我们的整体的盘子大了,我原来从六个人开始到十几二十个人,当然很快。我三天、十天就是一个新的业务,然后招兵买马来去做,然后做比赛,然后做情景剧,运营也好,我脚步当然很快。但是我到了130多个人之后,我的脚步必须要放缓,否则的话容易扯到蛋,这是实话。
在什么阶段可能的决策也会不太一样,而且我们觉得这个跟市场有关系,你看市场它平稳下来的时候,你必须也要平稳。但是市场热潮在那边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错过那个浪,你得踏着浪继续往前走,你可以不是领浪人,我们一直说我可以不是领浪人,但是我们不要错过,我踏着浪走了,然后没有浪了,风平浪静的,我就飘着慢慢一步步来。
Q:从G联赛之后,我们都觉得可能IP是非常重要的,当年G联赛达到了一个初步的综合的赛事IP的存在,到现在我们想整合一个赛事联盟,就是从这个想法的产生,到时候从最开始做imba是不是要做一个自己的赛事,中间是有什么转变吗?
A: 没有转变,其实就是一步步吗,最早做i联赛,其实做的就是全球的比赛。 然后做了全球比赛,我们会觉得,第一,每个人都这样做,选手排期还怎么排。而且那时候会发生一个情况,赛事太多,IP太多之后,大家都没有活得那么好,这也是实话!所以我们i联赛就跟最早G联赛一样,G联赛因为那时候品牌是台里边的,我拿不出来。虽然商标什么都是我注册,但是没有办法,我做了i联赛之后和Starladder合作,合并了SLi,最后其实就是开始往这个方向走。到后面比如说SLi再加上PGL。我们继续这样子和几家合作,继续合作进去越来越多。
就像ESL现在可能拿了钱之后,他拿到虎牙的钱之后,要做一个很大规模的联赛。
我们当年其实就想做这个事情,但是一家人做,和你几家人做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第一,你不可能把所有蛋糕吃完;第二,你做不好啊,在每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比较强势的本地化团队。ESL这样做甚至可能会引起Valve的一些反感,它自己的Major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对吧?所以如果是一统去做的话,如果你不是把所有人都装进来,那就很麻烦了。
选手他又没有中立性,他也没有忠诚度的。 他不是说你专属的,你也不可能专属去养那么多选手。欧美是之前有选手联盟和那些选手公会,也是比较简陋的。然后你一个联赛要让他们这些队伍来打比赛,交个保证金,或者说就是预付款,甚至出场费这样。但ESL这样做的话,其实还是不能完全控制住选手和赛事的。
我当时有想过,我那时候也有很多闲钱,在没有做电竞酒店和电竞馆之前,我也可以这样操作,没问题的,我一年砸个三四千万去做这个,但是实际效果不会好,我甚至没有收益!
我这么大的可能,比如说我现在和SL合作,举个例子,我们有SLi,他们在俄语地区,他们自己招商,他们自己找赞助商的。和我们全控,我怎么找,我当然可以在那边找人设办事处,跟他们原本本地的团队肯定是两样,收益就回不来了。我觉得这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当然我没有说ESL这样不能成功,我只是说我们那样想的那种方式可能更容易做一点,或者说是更能够真正执行下去。否则的话纯烧钱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行了,你又不是真正的有其他造血的东西,或者说土豪,就算土豪现在砸个俱乐部已经了不起了。
Q: 其实背后的是一个其他的参与者的利益要满足。
A: 对,我就觉得共赢才行,我就看的特别清楚。不管电竞这个行业多年轻,也不是谁能够一手遮天的。自己的能力也要有评估。
Q: 其实你看,现在做的这些新的东西,其实对旧的市场基本没有影响,对吧?大家该做的东西也还在做,你们该做的东西都还在做。
A: 我之前在游戏行业没少做公关业务,我特别了解这条线的点是什么,我当然知道它的流水很高。随随便便1亿2亿的流水。但它不稳定,真的不稳定,我觉得我不太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我当年在游戏风云的时候,除了做自己的G联赛,我还会去做一些腾讯的项目,比如CF之类的。那时候人会不够,人力不够,领导说这样子的话,那时候一年做3000多万的东西,他说明年目标是5000万,然后有什么要求你提,要做5000万可以的。 但是,后年呢?
后年可能就7000万,到后面一个亿,我这样做是为什么?能够帮频道继续走下去,活得更好,是的,只是为了领导能够报表上好看。这赚来的钱,他的利润可能非常的低,本来说你多了2000万利润,但是这2000万是收入,真到纯利润的时候,可能就200万。我要做到从3000万做到5000万,这2000万我得多花不到一倍的人力,原来做3000多,原来我比如说20个人,我至少要到40个人,我这40个人的人力成本一年不得200万对吧?我这样的话没赚。
然后到后年,我要是只有3000万的业务,我这20个人是不是就得开了?不开我就纯亏200万,我不愿意做这样的。当然人员流动其实挺正常,但是我不愿意说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做的那么粗暴那种。我招零工可以,但是你接我活,人家也不让你外包。对吧?不然人家找个公关公司不就完了,人家也外包。
我要做一个企业,如果我是从一个企业领导者,可能是我不够职业,就真的可能是我不够,我特别不愿意说,我拍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一个事情,我招了20个人,然后过几个月不行了,我就把这20人开了。
当然可能创业公司应该这样做,是因为有新的机会去尝试吗?万一爆发了,我可能个性就是不太能接受这个,实话实说。
我可以接受是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然后我现在这边的人你们累一点,你们再去帮我一起做这个,我可以多给你们配,甚至说你们觉得你们能力不够,我找一两个人来辅助,专业的辅助,说如果真的成功了,我再去招人,我再去把这条线填充进去,你要我说那种情形,我真的比如说电竞酒店时间测筹备了一年半。其实要这等于说完全一个独立的运营工作,我也没有这样做,我就招了两个人,然后公司其他的人辅助帮忙一起做。
可能还是跟我的性格有关系。做事也比较稳一点,软一点。可能都可以这样说,可能我不是那么粗暴的那种。
Q:你觉得性格和电竞有关系吗?还是说天生的?
A:没关系。我在做选手的时候,截然相反。因为我打职业的,我不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我是来打职业的。你不行,我不行,谁不行谁下。这是特别残酷的,特别直接,就从来不会扭扭捏捏。打个感情牌,你再给我点机会,不会,如果我的队友不行,就打到职业的阶段。而且说这个队友不行,我就会说,要么换了要么我不打了。做这个企业的时候可能跟这个是完全两不同的。
Q:这还蛮奇怪的。
A:其实做企业做公司也是职业。我是这样认为,你做一个工作,只要你不要太懒,它都能完成一个至少60%以上的成果,但是打职业,竞技比赛。它不是只要60分、70分、80分,那个必须100分。
但我做职业规划时候,比如说我也是职业,我要工作,我做这个项目,他可能只做到80分,有瑕疵,或者说他可以赚1000万的赚到900万,但是这900万到1000万,我并没有说会有很极致的想法,为什么不给我赚1000万,去死吧,不行,我要把你换了。不会,当然还是会有考量标准,你不能说每次都给我及格,吃个低保。
打职业的话不行,打职业,不是赢就是输,你不赢就是输了。但是你在生活当中输赢其实没有那么明显的判断。所以可能是因为这样子。你说和电竞的关系,我觉得没关系。
Q:好胜心都用在了CS上。
A:也不是,其实现在是这样,如果是我做一个企业的话,我没有和别人攀比的必要。除非说我们在同样的业务上面,他比我做得好。
我们公司有一个文化,企业文化,叫“见不得别人好”,这真的是我们的公司文化。当然这个文化也是开个玩笑,就是说平时看到你比我做得厉害了,做得好我见不得你比我好。
我想给他们传输的,或者说我们一直传输的就是,别人做的好了,你見不得别人比你好,那你就得自己做的更好。现在因为我已经不做实际的这种赛事节目,他们有信念,或者说他们有理念,他看到他自己在做节目,在做赛事,看到别人做得好,他心里面就不爽,但是他又不能控制别人,所以只能把自己做的更好,所以他们是有这个概念。
Q:就这个好坏其实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东西,大家都看得出来,就跟我们写稿子一样,你写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A:它是有个很直接的衡量标准。
关于G联赛
Q:你能给我大概复盘一下,整个G联赛的成型过程吗?
A:从最早开始我就开了,但现在的状况我就不是特别清楚了。
Q:对,我们就说到可能2013年2014年这个。
A:我们其实是2007年规划G联赛,初衷是因为当时国内是没有类似像WCG这样的特别综合性的大型的比赛,就除了WCG,没有。当然也会有什么CIG,没有特别规范的综合性的、大型的、有体系的比赛,当时的目标就这个。
然后当时我们在游戏风云可能就是赛事是我们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产出部分。我们那一批人,当时我们电竞部的人也都是当年的明星退役下来的,什么老杨我、李君,现在香蕉的,都是职业选手,打得比较好的成绩,退役下来!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是看的比较长时间的,或者是各自领域里面还是比较有成就。
所以就一直在盘算说的我们要做一个中国的WCG,全球范围内的成本太高了,可能难度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先从国内的开始,因为那时候咱们WCG还没暂停,每年还有WCG的,我们在那个时候做的时候还看着sky。
我们是不是做一个国内的WCG,然后给国内的职业选手也好,或者说俱乐部也好,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我们自己还有节目的产出。因为我去采购节目,我去自己做节目,其实和做一个赛事的成本比起来,差不了太多。
因为那时候其实互联网已经比较发达了,那时候也有P2P的转播平台,有这个技术。觉得这样操作,你很多时候线上赛可以执行,不用全落地到线下,成本就省了很多。
初衷是这样。
所以当时规划的其实很复杂,有高校组,有业余组和职业组,高校组和业余组可以通到职业组,然后职业组再打一个大的循环这样,分了好几个项目,这个规划,我们大概做了三个月。
三个月当中不停的修改。其实我们电竞部就10个人。这10个人我要想到可操作性,然后算预算、奖金、执行费用,然后再除以节目时长,你要算出来节目的单价和我们原来节目的单价是多少,能不能做。然后调整了很多次之后,后来就等于说领导那边也在砍,一砍一砍,先把高校砍了,再把业余组砍了。后来说业余组保留一点,然后再出了一个G联赛的初步的规则。
项目也是当时市面上最常见的三个项目。星际、魔兽、CS,然后开始滚起来做了之后,其实对我们来说难度还挺高的,第一强度挺高。我们那时候一天直播要7个小时。
Q:加上前后大概就十一二个小时去了。
A:这直播时长就七个,你有三个项目。星际、魔兽、CS你后面还加了FIFA。这几个项目加进去,每天就比一个项目,一组,就是7个小时,我们就十几个人。当然就是辅助部门,还有后期。解说就那么几个,比如我说CS可能还要说FIFA,然后BBC说星际也要说魔兽,就类似这样。一天7个小时左右,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棒的一个成长的经验,这是个人的利益上面。
做着做着其实它产生的问题就来了。本来我们做的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然后也能找到赞助商,其实G联赛那时候滚的还是OK的。
到了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原来我们那时候是叫GamesTV,最早是一个网络的视频平台。然后当年是和游戏风云合并到一起变成游戏风云GamesTV,那时候是签了一个两年多的合同在里面。
我本来是在GamesTV的,游戏风云那时候只有陈剑书一个人,他那个频道就他一个,也就是说合并了之后,他是变成频道总监,然后来管我们下面的一些播出。那时候他只管播出的监控和质量。
当时我们那边是IGE的,我们GamesTV是和RN、WE战队是一个公司,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边大盘子那边散了,他不给中国投钱,其实我们没亏多少。我们本身是不亏的,但是台里边赚的钱,因为他每年要给台里边将近1000万。当年的1000多万的播出渠道,当时它付这个钱,也是因为有台里牌照,它可以在外面市场上有更多的声音。
其实那时候也没有说太大的决策错误,只不过它还没有来得及发酵的时候,IGE的总部,国内那时候也出了第一是金融风暴,第二是出了一个政策是虚拟货币的交易的法规,明面上不行。
所以那时候GamesTV就解散了。因为那时候是60多个人不到,解散了之后台里边又看到你游戏频道做的不错,这些节目。就等于说他就问我们继续想不想做下去,那时候陈剑书就很热血,就觉得我们正在兴头上做的,刚刚起步,为什么要走?G联赛也做得不错,影响力也有,其他人都活不下去了,我们能做下去,说明我们是行的。然后就说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去台里边继续去做游戏风云頻道,我去说服领导多加几个人,本来他就一个人回去了。
后来领导说行,那就多付几个人的工资呗,然后给了陈剑书6个名额,但是工资是固定的,3000块钱。你2008年的时候,我刚进GamesTV的时候工资就4000了。虽然这几年我就虽然没涨,但是因为做节目有节目费,再加上就加班一些补贴什么的,反正一个月4000应该还可以。我不是特别在意这个事情,因为做的开心喜欢做的事情,而且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压力,反正我不是特别在意这一两千块钱。
先是陈剑书选人,他要选6个,选6个回去,等于说就基本上选了全是我们电竞部的人。他是选了三个赛事,然后一个审片,两个包装,包装就是小熊和另外一个人。
然后我和BBC,还有王冠,解散之前那时候不是做G联赛人手不够,我把他从外面招进来,然后跟着我一起做,就这样6个人回了游戏频道。你要有原来的节目量,你当时的想法就特别简单,这是继续撑下去,活下去。然后等赚了钱了,或者说是有能力了,再把原来那帮兄弟招回来,然后继续去做,因为我们对原来帮兄弟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
你看人家说游戏风云是黄埔军校!对,就是我们这里很多人出去了,其实都是能够各档一面的。然后在那边做G联赛,就跟原来做G联赛不一样,因为你就没有上游了,原来是还有支持部门就有人帮你招商,然后有人兜底,初期你每次做的时候你批个预算,然后商务部那边核算一下,它能够招多少商,你排一排就做了。
在那边6个人,其实这样说做G联赛就两个人,就我和我王冠,两个人做起来的。我就特别舍不得,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一个东西,我觉得是很有前途的。但是以我当时的能力,我可能一个赛季就只能招到20万、30万的时候,20万和30万的成本核算下来,也就只能做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简陋的比赛,甚至项目也不可能那么多。
就想办法想要撑。
因为第一做G联赛还是依然对我们节目量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说张瑞他们,后来张瑞回来了,张瑞他们去做一个每日游报,就是新闻类的,那几个人做才几十分钟的节目,要做一个星期。
我做比赛随随便便做几个小时,从节目量来说还是比赛比较容易。我本身就是竞技性,觉得比较偏向性竞技性的。先就想办法做G联赛,出去等于说一个人把所有活都干了,去招商,去想办法找朋友,我在游戏认识还比较多的人嘛。
找这个,找那个,然后还有领导介绍过来的一些光明牛奶之类的,汽车之类的,找了那些谈判商务是一件事情,赛事执行你还得做,解说你还得做,包括发稿邀请媒体。包括到线下演播室里面的搭建,在搭建还算比较简单,因为演播室灯什么的都还好,机位什么都还简单。
比赛电脑没有怎么办?不能拿办公电脑去吧,我们几台办公电脑还行,其他的,人家审片的这种电脑不能用的,我去找朋友,问他网吧里面借点。没钱怎么办?卖个面子,那两天网吧借来。两个人开车过去,两个人搬10台电脑,运过来装好。自己接网线,自己的拖线板,然后电脑还原去掉,所有东西都是就几个人就三个人,然后做一点节目,太苦了,干啥呀。
Q:这是2008年的时候,是吧。
A:那时候就这样勉强在维持,就有一次招商招的情况不太好,我们就想个办法,这个还是张瑞出的一个馊主意。这是擂台是叫G联赛风云争霸赛,擂台制看似选手的奖金可以拿得很高很多,但其实对我们来说成本是节约。
因为我不用每一次都付额定的。就这样子,我原来比如说2万块钱奖金,两个月一次,我做个三届是6万奖金。我现在做个擂台制,第一个月是5000,第二个月是15,000,第三个月是30000,但是要一个人连着拿才能拿到,如果是不同的人拿就是5000、5000、5000才15000。我已经缴尽脑汁,很坏的,没办法了,就是为了他还继续在。
等到2009年底妖魔回来了,我当时在电竞部的领导,叫妖魔,最早是他先做这个节目。把他找回来之后,他之前是在页游公司工作的,做运营,然后回来之后,本来我就跟他一直都很熟,当年就是一个部门的兄弟,他走了之后也是一起玩游戏。
他回来了,他回来还债了,你一个人逃了什么意思?他本来是不太能接受国企的这种。然后他回来之后就开始做运营方面的事情,比如说电商,比如说页游的联运,到2010年就好起来了。
就那部分的收入非常夸张,是当时页游界的一个奇迹。因为我们累积了很多年的观众,然后而且我也算是一个比较资深的游戏玩家,然后我们就几个人一直一起撺弄,然后把页游这些接入,然后再找了一些人,因为有钱了你就可以招人,然后有钱了之后你就可以做G联赛了,然后G联赛开始做成了有线下的,南京路。
然后才真正的好起来,那时候频道里边就变成了有30个人,从7个人到30多个,到了2011年页游爆发的那一年,我们也是业务爆发的那一年。我有30多个人了,我接了很多网易暴雪,然后还有腾讯的一些项目。你要滚起来了,再加上自己的G联赛把内容丰富起来,收入也更高。
差不多就把最艱难的那段时间度过了。
度过了之后,做到2013年,2013年就感觉已经有点变味道,因为2013年的时候我们把G联赛放到梅奔去,其实我那时候是挺反对。
Q: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还觉得当时梅奔是一个高潮?
A:我是G联赛的最高负责人,做到梅奔去,我没信心。第一,我没有hold过那么大的场。第二,我们那时候做电视渠道,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受众,他们会不会来买这个单,因为看不到那个数据。我很怕空无一人的,我真的怕,我又不愿意去买观众,你懂吗?那对我来说是个挑战。
我拒绝了很多次,后来妖魔就跟我说,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他说难道你觉得不酷吗?当然很酷!OK,做就狠狠心做!然后直到开始前我都是非常忐忑!
这样说,第一天比赛开始前,我没有进过场馆,之前几天肯定都在,在搭建,开始的那一天,比赛第一场我都没进去。怕是真怕呀,找了个借口在外面给人家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