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与书店的趣事

2019-02-24闫佳琪

醒狮国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充读书人趣事

闫佳琪

古人与书店之间,趣事何其多也!

陈寅恪在其著作《柳如是别传》提到,他年少时住在江宁,和他的伯舅两家衡宇相望,他的伯舅俞先生藏书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不少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这是俞先生官至翰林之日,以三十金在京师海王村书肆购得。这里提到的书肆,类似于今天的书店,关于书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西汉时期。

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这里最早提到了书肆。书肆自然有书卖,古人读书又不能像现在一样网购,因此好读书的古人就和书肆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东汉有名的哲学家,他能学有所成,多得益于书肆。王充年少时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在洛阳的书肆中看里面卖的书,王充记忆力很不错,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洛阳书肆中流连忘返中读完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书肆起源于西汉,到了唐朝时期发展最为完善,李肇在《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中说:“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这并不夸张,而且书肆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贫苦人家的孩子买不起书,靠着到书肆中浏览学习。

如徐文远,如吕向,徐文远的兄弟徐休,以抄书为生,而徐文远每日在书肆中读书,博览五经。吕向也是如此,志在读书,利用在闹市卖药的时机,在书肆中读书,最终博古通今。

书肆能让贫苦人家的孩子看书,更重要的功能是能买书,但是买书也要注意用途,《大唐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件趣事。

唐代的一个李姓秀才,拿着二十年前他在京城书肆用百钱买来的行卷,去拜谒郎中李播。不料他购得的行卷,是李播昔日应举时所作,言语应对之间,尽显李秀才种种窘态。

除了书肆,还有书船,书船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江苏、浙江一代的一种特殊的流通方式。书船往来于藏书家、刻书家和读书人之间,乾隆在修《四庫全书》时候就有意通过湖州书船去找藏书家寻书。而书船不仅有书肆的功能,又因为其流动性比较好,因而方便收书。贫苦人家最容易典当变卖书籍。“结社僧因秋朔吊,买书船近葬时归。”一诗映出多少贫苦读书人的辛酸,生时费劲心力收集书籍,死后却容易被儿孙变卖,一生藏书尽毁一旦,买书船近葬时归。

书肆寄托着古代读书人的希望,家贫无书可读时可以让他们流连忘返,给书肆抄书也可以借此谋生,老来看书船悠悠而过,又会担心谁家的不孝儿孙又将书籍典当变卖。而通过古人和书肆之间发生的趣事,也可以了解古代的都市文化,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王充读书人趣事
酷爱学习的王充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弟子规·出则悌(七)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读书人
王充路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
街头趣事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