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店,可以买到什么样的图书?

2019-02-24林屋公子

醒狮国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西汉儒学书店

林屋公子

随着电商和电子书的发展,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实体书店,到今天可以说有些日薄西山了。那么,书店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书店又是啥样?里面可以买到什么书?书又是什么样子的?别急,大家随我穿越到汉朝,去看看当时的书店。

等等,为什么只是去汉朝,不是去更早的时代?因为在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贵族子弟们在官府学习,或者氏族内部进行传承,总之学习环境是封闭的,读书书单是指定的。春秋末年血缘氏族解体,孔子兴起私学,私著也大量涌现,同时又了私营商业,但仍然没有书店的记载。所以要读书的话,除了有个富二代出身,就只能拜个好师父了。

当然,这是生活在东方六国才有的待遇。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统一天下,都奉行“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政策,在民间根本看不到诸子著作和六国史书,允许流传的只是占卜、农业一类的书,这些学问也基本都是家传,并没有书店的存在。直到汉惠帝时期废除《挟书律》,私藏和流通图书才被许可,加上商业的发展,最早的书店才由此诞生。

西汉末年扬雄在《法言·吾子》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也就是说,喜欢读书但不以孔子思想为指导,那就和一间书店没两样,空有一堆书却不看不懂,好比现在说人是两脚书橱一样。这反映在西汉时期就有书店存在。不过当时市场管理制度很严,书店也只能在市场内部开设,并由市场的长官——市长统一管理,长安有四个“市”。

西汉末年又有了二手书交易市场。王莽为了招揽士人,将儒学博士名额扩大五倍,并且征召各行业的才士来进京讲学,长安成为知识分子聚集地。为了让学生求学方便,于是在太学附近的槐树林里设立一个定期交换书籍的露天集市,被称为“槐市”。这个“槐市”与一般的“书肆”不同,交易地点、交易对象都比较特定,是政府弘扬儒学的产物。

因为书籍材料的限制,当时的书店,应该不会太多。考古发现在西汉初年就有了古纸,即不晚于前118年的西安“灞桥纸”。但要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开始慢慢普及。所以西汉乃至整个汉代,图书仍是以竹简和缣帛为主。缣帛价格昂贵,自然不在流通之列,所以书店里卖的,应该都是简书。但就算是竹简,因为材料工序,成本也不会太低。

所以在当时,尽管有了书店,但还是很多穷学生买不起书。不过也不要紧,有的老板比较大方,不会说“非买勿动”。大思想家王充年轻时,因为家徒四壁没有书,所以经常到洛阳“市肆”去蹭书看。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百家之言”。还有“以贩养读”的,东汉末年的尚书郎刘梁,年轻时想读书又没钱,于是心生一计,一边卖书一边读书。

可见,当时书店的书品种比较多,不限于儒学,也有百家之言。王充本人所作的《论衡》,由于与当时的正统儒学格格不入,所以流传不广。东汉末年大文豪蔡邕对此书颇感兴趣,皇家图书馆自然不会存有此书,蔡邕经过多方探求,终于在吴越一带的书肆才购得此书。这也是书肆的一大价值,除了传播官学、便于学生之外,也为离经叛道的书籍传承作出了贡献。

至于當时可以买的书,当然不能与今天比,《读者》《知音》《故事会》通通没有。然而,从《汉书,艺文志》看,当时皇家图书馆收录的38种596家著作中,大部分图书今天已经失传了。比如《汉书·艺文志》的《吴孙子》有82篇、图9卷,但是今天的《孙子兵法》和《史记》记载一样,只有13篇,而没有图。这还不算民间收藏的,所以书店卖的书可能更多。

汉代没有印刷术,每本书籍当然都是独一无二、手工打造。书写的工具一般是一尺长的毛笔,甘肃武威出土了“史虎作”“白马作”的笔杆,这些都是一般人制作的,也有便于携带的笔套、笔筒。《西京杂记》说皇帝使用的毛笔用宝石镶嵌,还配有镶着玉璧翠羽的笔匣。如果写错的话则用书刀削去进行涂改,书刀以铜、铁制作为主,也有用银首、金饰、象牙鞘装饰。

可以发现,汉朝的书店处于草创起步阶段,还没有后世这么多广告促销的花样。大家有幸穿越到汉朝,一定要去市场的书肆逛逛,顺便带一堆书籍回来,对于今天史学研究一定大有裨益。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西汉儒学书店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西汉
儒学交流在路上
最美书店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在书店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