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2019-02-24季冬晓
季冬晓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出自刘基的《拟连珠》,其完整表述为:“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拟连珠》是他仿连珠文体而写的长篇诗作,共六十八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勇于担当,大胆实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句名言饱含了实践认识论的哲学智慧,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与不易,对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具有启示意义。
从认识论上看,刘基《拟连珠》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实践的求实之風,正因如此,刘基才与诸葛亮一样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基的思想来源于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因而他被誉为“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一代文宗”。明末竟陵文派创始人钟惺评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夫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实践的传统。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荀子也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清代颜元在《习斋记余》中指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这些古代思想家之所以重视实践,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实践方能建立功业。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普遍重视实践。正是这种经世致用、注重实践的精神传承,毛泽东才在《实践论》中,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实践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更高层次上归纳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编辑/独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