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腊月寒天打糍粑

2019-02-24超侠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臼糍粑牛角

超侠

打糍粑一直都是贵州客家人的习俗。据说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和黄河决口闹水灾,河南人逃荒移民到句容天王一带,将当地风俗习惯带到了山乡,打糍粑就是其中之一,流传至今,成了寻常百姓过年的大事,也是喜事。打糍粑和磨豆腐一样,通常是几家人搭伙或是一个家族的人在一起打,因为这是一项力气活,也是一项技术活,一家独干非常困难。

糍粑由糯米做成,在制作前几天,就要放在温水中浸泡,待糯米涨酥后捞起,上蒸笼蒸熟。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石臼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平常都搁置在老房子的院子里,腊月寒天要打糍粑了,家中妇女会提前将它清理出来,洗得干干净净。

打糍粑和打铁一样,必须趁热。体力充足的男人负责在石臼周围站好,两人一对,轮流上前用杯口粗的木棍舂捣。力气大的老手挥动木棍,掷地有声,厚实沉稳,足见功底;力气稍微单薄的男人也不甘示弱,伴随着哼哧嘿哟的节奏,抡着木棍反复不停地舂打,直至糯米被锤打得没了米形,全部粘成一团才算是大功告成。

糍粑打好后,要将糍粑放在台上用擀面杖擀平,撒上干山芋粉或面粉,用刀切成块,放在筛匾中晾干。柔软细腻的糍粑,吃起来筋道,粘润可口又清香。

我第一次去贵州当地,就目睹了打糍粑的全过程,并领略了各种糍粑的吃法,油炸、蒸食,像汤圆似的用水下着吃,也可以将酒酿煮开丢几块。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辛勤耕耘的牛看到人们乐滋滋地吃糍粑时,就在一旁默默流泪。人们看到比自己更加辛苦的耕牛下泪时,赶忙将手中的糍粑给牛吃,并做两个大大的糍粑,挂在牛的两角,牵着牛去水边照镜子。当牛看到角上糍粑时,就高兴地笑了。

就连光绪《惠州府志》也有記载:“十月朔(朔,即农历每月初一),城中作粉食荐祖,乡落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里面所指的“粉食”,即糍粑。在清代的博罗乡村,糍粑又有“粉糍”之名。每到十月之朔,大牛和小牛的待遇不尽相同,大牛用粉糍挂牛角,小牛则挂额头。

在贵州,“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砂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吃糍粑还具有养生功效。糍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富含维生素B,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一跨进腊月门,山里人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打糍粑。山里的孩子都知道,打起了糍粑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手打的糍粑粘结成团,带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团结的期盼,沉淀着时光里属于年节的味道。

猜你喜欢

石臼糍粑牛角
惜物即惜福
惜物即惜福
惜物即惜福
全家一起打糍粑
神奇的鼠尾
打糍粑
牛角挂书
二十八,打糍粑
一看书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