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碳减排评价研究
2019-02-23薛静静
薛静静 史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引言
能源消费是CO2排放的十分重要来源。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庞大的化石能源消费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位,面临很大国际舆论压力。中国近年来在能源碳减排领域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能源碳排放情况如何,能源碳减排的成效如何,能源碳减排实践中仍存在哪些问题,以上均需要科学研究予以解答。对碳减排成效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华楠、孙猛、郭晓丹分别基于DEA模型方法对中国碳减排绩效进行了评价,也有学者基于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分区域、分省的碳减排绩效进行了评价。对碳减排问题的研究已开展了较长时间,主要集中于碳减排整体层面,运用DEA方法进行碳减排绩效评价,探讨碳减排路径,能源碳减排对碳减排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但较少有学者开展能源碳减排评价。因此,本文利用通过碳排放系数测算CO2排放量的方法,计算2000-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能源碳减排成效开展评价,深入分析能源碳减排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可为中国能源碳减排工作更好更快推进提供科学参考。
1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
CO2排放计算基本方法主要有3种: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经验计算法。借鉴“物料衡算法”中“投入某系统或设备的物料质量必须等于该系统产出的物质质量”的原理,利用“经验计算法”中通过碳排放系数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费和燃料燃烧的具体情况,综合估算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一次能源的CO2排放量,即:
EECO2表示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EConi表示各类能源的消费量,本文仅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一次能源的消费量,i=1,2,3;EFi表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oi表示各类能源的碳氧化率。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碳氧化率的数值详见表1。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氧化率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碳强度逐渐降低,2000年中国的能源碳排放强度高达883kg/万元,2013年下降至379kg/万元。2000-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经济发展三者大体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此后,随着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得到重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减缓下来,尤其是2008-2013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增速开始出现略低于能源消费增速的趋势,说明节能减排的成效逐渐改善,但改善效果幅度较小,节能减排潜力依然较大。
2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可以在保留适当指标数的前提下,尽量少损失原有指标信息,将多个相关指标转换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主成分。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FA)由CharlesSpearman于1904年首次提出,它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多个能够直接测量,并且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实测指标是如何受少数几个内在的独立因子所支配的,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
因子分析主要步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在因子分析前采用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第三,通过检验之后,正式进行因子分析,获取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通常根据方差解释表中公因素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来确定公共因素数量;用方差最大进行正交因素旋转之后,获得正交因子载荷矩阵;第四,根据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写出各公因子的表达式,最后根据各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度加权获得最后的综合得分。
2.2 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原则,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从能耗、结构与效率、能源碳排放、绿化、技术五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碳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能耗指标选取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能源消费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结构与效率指标选取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碳排放指标选取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单位GDP的能源CO2排放量、单位能源消耗的CO2排放、人均能源消费CO2排放;绿化指标选取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技术指标选取R&D投入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
3 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中国2000~2013年的能源碳减排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能源碳减排的综合成效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及成因。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4),其中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指标的数据由公式(1)计算得出。本文所采用的因子分析软件为SPSS18.0。评价结果显示,2000-2002年中国能源碳减排指数较低,介于-1.41~-1.33之间,自2003年开始持续上升,到2013年上升至0.94,其中2011年最高为1.02,2009年以后中国能源碳减排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放缓。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持续攀升,但采取的诸多能源碳减排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且自2008年以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上升的势头逐渐放缓,中国能源碳减排的成效比较显著。
中国能源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推动。2000年之前的有关条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规定明确的义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气候变暖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5月,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环保总局、科技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当年6月中国政府又正式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是中国第一部针对气候变暖制定的政策。为实施节能减排和降低碳强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如节能法(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等。“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引导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政策导向。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一系列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引导下,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由2000年的883kg/万元提高至2013年的379kg/万元。近年来中国能源碳减排指数不断上升,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导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降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绿化率提高等有重要关系。
结语
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碳减排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能源碳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为60亿t,占全球排放的21%,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CO2排放第一大国,碳排放基数过大导致中国面临巨大国际社会舆论压力。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干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有所改善,但若想达到释放巨大潜力的拐点,目前中国的能源碳减排政策和具体措施执行情况还远远不到位,相关制度的完善、落实任重道远。大力推进能源碳减排工作需加强顶层设计,但目前来看中国还未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高效管理体系。近年来,中国大众的气候和环境意识有所上升,但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大幅减排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对能源碳减排还未形成自觉心理认知和意识。
为保障能源碳减排工作顺利可持续实施,需大力推动以下几项工作,即健全能源碳减排管理体制、碳排放立法和制定管理标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碳减排技术创新、节能与提高能效、碳汇、建立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依次设立中央至地方碳减排实权管理部门,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民众参与碳减排决策,发挥政府和民众对碳减排的监管作用;尽快出台国家碳排放立法,制定国家统一的行业碳排放标准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碳金融交易、绿色科技与绿色能源技术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提高油气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减排技术、洁净煤技术、碳捕捉与封存、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外能源技术合作;推动汽车、家电、建筑等产业节能提效,发挥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作用,推动建立能效标识、加强生态设计和建设数字化智能能源网,加强节能低碳教育和扩大媒体宣传效应;重视发展与实际落实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强化资金、政策支持,将碳减排资金列入公共预算直接投入或列为专项基金,开展碳减排用户补贴与投资补贴相结合,税收上给予优惠,实施财政政策和银行贷款政策结合、融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清洁能源项目的科研资金支持,同时投资帮助企业和劳动者适应清洁能源技术的岗位培训和过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