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底错构瘤1例报告

2019-02-23徐龙张璐平王智昊王英凯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错构瘤胃窦囊性

徐龙,张璐平,王智昊,王英凯

(1.吉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胃肠内科,吉林长春 130021;3.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老年医学科,吉林 长春 130021)

1904年ALBRECHT首先提出错构瘤一词,但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器官内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与排列。这种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改变,将随着人体的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包括: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和上皮细胞,有时还有骨组织或钙化,可发源于任何组织,种类繁多[1]。胃肠道错构瘤是一类较少见的胃肠道良性肿瘤,而胃的错构瘤多发生于胃窦(85%)和幽门部(15%)[2],发生于胃底部的较罕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胃肠内科收治1例胃底错构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61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并伴右肩背部疼痛。症状反复发作,未诊治。近期体重下降约6 kg。2012年5月20日来本院门诊行胃镜检查,胃底见1枚大小约2.0 cm×2.5 cm的单发带蒂巨大息肉,外观类似蘑菇头状(图1),取活检1块,病理提示炎性息肉。患者于2012年5月30日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oal resection,EMR)向息肉根部注射,效果不佳。随后用4枚止血夹夹闭根部,再用圈套器反扣在钛夹与息肉根部,通电切除,残端无出血,用6枚钛夹夹闭创面,全瘤送病理。病理结果肉眼观察:外观呈蘑菇状、表面有结节,色暗红,直径约3.5 cm、有亚蒂(图2)。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图3,显微镜下见黏膜下胃壁内有许多囊性腺体样结构,内有黏液及泡沫样细胞,周围见有平滑肌包绕,见有异位的胰腺及胃腺体;形态符合黏膜下错构性异位性息肉,局部上皮增生活跃。3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创面愈合极佳。

图1 错构瘤内镜下所示Fig.1 Image of hamartoma under endoscopy

图2 病理组织肉眼观Fig.2 Image of pathology organization

图3 病理组织学检查所示Fig.3 Images of histopathology

2 讨论

错构瘤为机体某一器官内的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组合和排列,因而导致类瘤样畸形。胃错构瘤发病极为罕见,病因目前尚不清楚[3]。其病理学特征为:腺体排列紊乱,伴有囊性扩张,周围可见有平滑肌束环绕,少数有胰腺组织。这种组织学的异常,可能是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王进等[4]对10例胃错构瘤的文献复习中认为,本病女性患者较男性多见。与其他胃息肉相比,胃错构瘤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如上腹胀痛、嗳气和反酸等症状少见,甚至没有,极少胃错构瘤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及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胃错构瘤的部位最常见于胃窦处,笔者检索国内文献未见有胃底错构瘤的报道,检索国外文献仅有罕见相关报道。本病例病理所见:黏膜下胃壁内见许多囊性腺体样结构,内有黏液及泡沫样细胞,周围见有平滑肌包绕,见有异位的胰腺。这与异位胰腺不同,异位胰腺多数位于胃窦及幽门前区,一般<4.0 cm,大的可达3.0~5.0 cm,其显著特征是有一大的主导管,中央有脐样凹陷,相当于胰腺开口处。此种改变可不用切除。胃错构瘤与胃畸胎瘤易混淆,胃畸胎瘤多发生在男性婴幼儿中,其内有多种组织,为囊性或实质性的良性肿瘤。此患者首次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全瘤病理诊断为错构瘤。错构瘤与炎性息肉易混淆,因错构瘤属于非真性肿瘤,本质上界于畸形与肿瘤之间,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可向真性肿瘤发展及具有癌变潜能[5],发现病变应尽早切除,这与国内外学者报道的观点相同[6-7]。本文旨在引起内镜医生对错构瘤的认识。本病例用EMR方法治疗不佳,分析与蒂光滑、硬有关,用多枚钛夹夹闭根部再圈套切除的方法供参考。

猜你喜欢

错构瘤胃窦囊性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什么是肾错构瘤?
体检查出肾错构瘤怎么办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内型错构瘤2例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
探讨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窦变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