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名片——《盛京赋》
2019-02-23初国卿
文/初国卿
《御制袖珍本盛京赋四体书墨拓》(乾隆时期)
乾隆东巡图(局部)
乾隆八年(1743),32岁的爱新觉罗·弘历第一次东巡祭祖,驻跸盛京皇宫,停銮八日。在这八天里,乾隆皇帝住于皇宫何处《清实录》等权威典籍均未有明确记载,只说“癸卯驻跸盛京,至庚戌皆如之”。长期以来此事在史学家那里一直是个谜,直到学者发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的《黑图档》之后,这个谜才被解开。其中的“乾隆八年都行档”记载:“皇上驾临盛京后,于凤凰楼前搭设蒙古包驻跸。”原来皇帝这八天都住在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物凤凰楼前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其缘由是什么?后人难以说清。或许是对先祖的崇敬与尊重,或许是对故乡土地的眷恋与亲近。八天里,乾隆在蒙古包里处理了许多政务。离开沈阳的前一天是十月初一,这天的沈阳天高云淡,秋光正好,他在凤凰楼前赐筵随行的王公大臣,不禁诗意勃发,在蒙古包里展纸挥墨,洋洋洒洒,汪洋恣肆地写下了一篇约4000字的大赋。这篇天子手笔就是闻名中外的《盛京赋》。
《盛京赋》无疑是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一张最耀眼的名片。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篇作品并未引起中国文学史和地方文化史研究者的注意,直到2010年9月27日,为了纪念沈阳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经过时任沈阳地铁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佟晶石先生的策划,沈阳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这部作品,《盛京赋》才得以进入大多数沈阳人的视野,引起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注意。从2010年开始,《盛京赋》在沈阳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种版本,其中2016年与外研社联合出版的法汉对照本《御制盛京赋》,使由钱德明翻译、1770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版《盛京赋》得以与国人见面。让我们得知,在18世纪,《盛京赋》就曾引起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和格里姆的评论与赞美,正是因为得到这些文化精英们的重视,才成就了这篇大赋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价值。如今,沈阳出版社第五个版本,即小楷书法版的《盛京赋》即将出版,这是《盛京赋》普及与研究中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令人期待。
《盛京赋》分为散文体序言、骈体正文和四字韵文颂辞三部分,铺采摛文,体制宏大。文章叙述了恭谒祖陵的经过,追溯满族起源,怀想列祖列宗、文武功臣开创大清基业的丰功伟绩,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歌颂故乡山川形胜、广阔地域和丰饶物产。
今天的沈阳人,或是辽海人读这篇大赋,均可以从中找到乾隆皇帝对沈阳地区历史人文、壮丽山川和丰饶物产的全面描述和由衷赞美,令后世子孙为之感叹和自豪。如在自然物产方面,《盛京赋》就写到了25种有蹄类、29种羽类、16种骏马、34种水产、12种树木、15种花草、15种粮食、16种蔬菜。这些从天上到水中的物产知识,今天我们本土的本科毕业生也未必都能知晓,而天子重墨却能在赋中诗化地一一点出,着实令后人惊叹。对此有人会说,皇帝身边,机要文臣,悉数提供,未必是他一人所知。此言自有道理,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当时获取知识的途径,远不如今天的全媒体时代或是全方位网络搜索时代方便快捷。但我们储存的知识量和自身的学养,又胜过乾隆皇帝和他的同时代人多少呢?审美判断的高低和审美取向的优劣往往与地位、身份和条件没有太大关系。
进入21世纪之后,沈阳出版社数个版本的《盛京赋》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这部大赋已成为沈阳市的一张重要名片。它让世人清楚地认识到沈阳城在历史上特别是有清一代的重要地位,窥见其昔日的辉煌,从而信心百倍地建设新沈阳。而另一方面,说明了沈阳的发展、繁荣与壮大,同时也印证了《盛京赋》在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今天,在许多场合,我们都能感受到《盛京赋》的传播、影响和魅力,作品中的许多描写都以“金句”的形式深入到沈阳人的文化生活中:“因周览山川之浑厚,民物之朴淳,谷上之沃肥,百昌之繁庑,洵乎天府之国兴王之会也。”因此遍观山川之雄浑,民风之淳朴,土地之肥沃,百业之繁荣,盛京真可谓天府之国兴王之地呀。
“于是乎左挟朝鲜,右据山海,北屏白山,南带辽水。”“于是乎东控朝鲜,西据山海关,北屏长白之山,南临辽河之水。”
“既孕奇而盘郁,亦含秀而隆崇。”盛京之山,其势既奇诡而曲折,又秀丽而崇高。
“大政当阳,十亭雁行。”盛京皇宫大政殿向阳而居,十王亭排列如雁行。
“服尚布棉,奚纤美也,器用陶匏,戒奢靡也。”衣服提倡布棉所制,何必追求纤丽华贵,器物选用陶瓦葫芦,以求戒除奢靡之风。
“国以殷富,兵以盛强。郁葱佳气,盘礴无垠。”国家殷实富足,军队威武强壮。山川佳气郁郁葱葱,磅礴广大浩渺无垠。
“不有开之,何以培之。不有作之,何以得之。”没有艰辛草创,哪有继承发扬。没有勤劳耕作,哪能有所收获。
“于铄盛京,维沈之阳。大山广川,作观万方。”辉煌的盛京,居沈水之阳。此地有崇山巨川,显国威于万方。
“虎踞龙盘,紫县浩穰。”盛京虎踞而龙盘,地域灵秀,人群熙攘。
“法天则地,阳耀阴藏。”盛京以天地为法式,帝城有如天宫,阳日现而阴日藏。
《盛京赋》里的这些“金句”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对偶工整、描写精彩,其艺术性丝毫不逊乾隆之前名家名赋中的名句,而这些名言警句在今天沈阳乃至国人的语境里仍有鲜活的语言和文化魅力。
关于书法体《盛京赋》在清代的情形,不得而知。我们今天已经难以见到当年乾隆御制《盛京赋》的手稿,但《盛京赋》创作完成后,即以书法的形式展开了多元化的再现历程。据版本学专家刘冰先生介绍,《盛京赋》在乾隆创作完成当年就有了满、汉文的写刻本。五年后的乾隆十三年(1748)又有了由大臣傅恒等任总裁官缮校而成的武英殿刻满、汉三十二体篆文本,如今辽宁省图书馆藏有其中二十一体篆文本的呈览稿本。据《皇朝通志·金石略》卷一百六说:“御制盛京赋真草隶篆四体书帖。真书为励宗万、草书为梁诗正、隶书为张若霭、篆书为汪由敦。册高二寸许,笔细如发。”其所著录即是此次所拍的乾隆年间内府拓本。此拓本为经折装,四册,每页幅面7.8×4.5厘米,袖珍小巧,玲珑精致,典型的宫廷内装,御墨佳纸,精拓亮丽,展现了乾隆朝高超的工艺水平、审美诣趣。
同样的拓本在2016年上海博古斋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也曾出现过,题为《御制袖珍本盛京赋四体书墨拓》。到了晚清时期,民间仍有人在书写《盛京赋》,2012年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文献拍卖会曾拍出一册晚清毛笔小行楷书手稿《御制盛京赋》,精致而富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