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引领 加快安徽制造强省建设
2019-02-22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近年来,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位置,持续强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主帅、科学家是创新的主力、政府是创新生态的主责意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双重战略机遇,深入推动政策、平台、产业、技术等系统创新,着力构建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创新网络格局。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发展,有力支撑工业经济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的良好态势^
安徽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最根本的创新,坚持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发展理念。
大力推动政策创新和平台创新
安徽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最根本的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导,着力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生态的产业政策体系。聚焦制造强省主阵地,制定实施制造强省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技工大省等系列“政策10条”;聚焦民营经济动力源,连续三年出台降成本“20+10+20”政策包,制定“民营经济30条”“科创企业“20条”,实施民营经济“十百千”行动,即设立1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纾困救助基金,落实总规模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到2020年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1000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民营企业贷款2000亿元;聚焦数字经济新引擎,制定5G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中国声谷等“政策10条”和“中国声谷”专项政策。省财政每年拿出130亿元资金支持企业、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加大“三首一保”创新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努力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安徽坚持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着力打造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各类创新平台。面向全球的开放平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成功打造了制造业发展对话交流、形象展示、开放合作的高端平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发来贺信,从国家层面赋予大会重要定位。同时设立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已有60多个知名科技机构和项目团队发布量子信息、生物医学等14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汇聚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孵化加速、创新服务”的环形功能链。面向区域一体的合作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携手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区域创新协作新模式。面向市场的产品推广平台,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和安徽精品提升行动,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500项以上,优选安徽工业精品100项;携手央视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制造”主题宣传,有力提升“院商皖企皖品”新形象,累计收看超100亿人次,一批企业、产品打开了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同时创新举办家博会、声博会等各类产销衔接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技术创新核心地位不动摇。
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
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把制造業创新发展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把创新成果真正落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实现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平台+赛道”,深入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集成电路产业形成集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新型显示实现“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的1/10;工业机器人平均增速超50%;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入选国家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600家,产值近800亿元。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坚持“存量+增量”“互联网+制造”,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赋能传统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近两年,全省已改造更新各类设备44万台(套),近三年70%的规上工业企业(1.4万户)更新设备43万台套以上,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安徽坚°持技术创新核心地位不动摇,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基础创新能力,紧盯“四基”薄弱环节,探索“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全国首块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果国产,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诞生,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一行业一中心”方式,加快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家、产业技术联盟114个。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显著增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省2200户“专精特新”企业,以占规上企业11%的数量,贡献了 18%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0%的利润,19家企业入选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居全国前列。提升创新转化能力,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1+N”行动,每家省级技术中心企业均与2家以上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项目占企业科研项目的1/3以上,有效弥补了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间的缺失环节。
安徽坚文不移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大力推进营商琢境创新。
大力推动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
安徽坚定不移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点线面”立体布局智能制造,“点”上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线”上实施生产线数字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累计认定省级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204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39万台。安庆华茂纺纱智能工厂建成后,生产效率提高了 50%,运营成本降低34.5%,能源消耗降低25%,万锭用工由50人减少至14人。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即每年壮大100户节能环保生产企业、推介100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广100种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实施100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培育100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着力构建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9%,今年将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培育省级示范企业30家、示范平台15个,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40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
安徽主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借鉴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经验做法,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大力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动“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政务服务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省级行政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继续保持全国最少之一。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面向企业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今年1—9月,累计深入19万家企业,开展政策宣讲1.8万场次,帮助企业融资289.76亿元,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偿还拖欠账款95.9亿元,清偿进度64.1%,成为10月份第三方评估企业最满意的三个省份之一。同时,加强民营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建立省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把执行“民营经济30条”作为“三查三问”和巡视巡察内容,实现“三个纳入”: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省委年度综合考核,把民营经济发展进度纳入省政府绩效管理,把民营经济发展考核结果纳入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今年兑现民营经济考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计划1.02万亩。明年开展全省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双百”评选。全省关心实体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制造业的浓厚氛围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