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政策取向与完善研究
——以阜阳市为例
2019-02-22伊志
伊 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文化经济政策的取向与完善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经济政策是指“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有关经济政策的统称。它是文化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振兴等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1]1991 年6 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国发[1991]31 号),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概念。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1996]37 号)以及《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4]41 号)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迅捷发展。阜阳作为皖西北地区有影响的重要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物华天宝,人文蔚盛。多年来,阜阳高度重视文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积极贯彻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契合市情的文化经济政策,为阜阳的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背景与动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文化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经济品质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9。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近年来,阜阳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9.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0.7 亿元、637.3 亿元、623.1 亿元,分别增长4.1%、9.8%、10.8%。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文化、旅游、影视、教育等产业规模小、效益低,还未形成品牌。同时,还存在着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简单方式加工制造等,经济品质有待提高,文化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文化与文化产业作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诚信机制的建立、公众社科素养的提高等都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基本保障,也对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建设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这既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同时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后盾。早在2011 年,政协阜阳市委员会通过了第220 号文件“关于建立市与县(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共建文化大市的建议”;2014 年,时任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做客人民网安徽频道就“改革中率先垂范,把阜阳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作重要讲话。2018 年3 月,阜阳市委市政府印发《阜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进行了明确。文化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关系到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文化与经济必须双轨并行,二者恰恰是不矛盾的。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无论是经济的文化化,还是文化的经济化,都是建设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需要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文化经济政策取向
文化经济政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逐步确立相伴生的,它与文化建设进程相适应,内涵和范围不断丰富和拓展,逐步涵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
(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处处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既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认清文化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规律性,同时又需要与时俱进,和现实社会相融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确保具体政策措施相互匹配、良性互动。但不论如何,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年来,阜阳市陆续出台了《阜阳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阜阳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以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艺术基金等,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文明素质普遍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二)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旨归,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2012 年以来,阜阳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共阜阳市委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配套文件。截至2018年底,阜阳市公共文化设施26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2 项,其中国家级9 项,省级28 项,市级35 项。阜阳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文化事业发展财政保障长效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一是强化预算保障。2018 年,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文化资金7255 万元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其中市级预算安排100 万元公共文化场馆开放经费,支持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体场馆向市民朋友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二是精准专项支持。加大对原创文化精品和特色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优质和特色文化产品的供给。三是补齐农村短板。支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出台《阜阳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办法》,保障农村居民能够及时享受到文化事业带来的实惠。
(三)以文化为先导,以创新为引领,持续发展文化产业
在当今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正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产业新兴力量,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以文化为根基,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与产教融合,不断创新理念,更新方式,持续推进文化的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化服务。2012 年8 月,阜阳市委办公室、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阜阳初步建立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经济政策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与旅游、科技、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阜阳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6 年,文化产业企业总量迅速增长,入选全省文化企业“百强”数量排在全省前列;文化产品创收外汇总额突破5 亿美元,居全省第一;阜南柳编、太和发艺、阜阳剪纸……一项项响当当的文化产业,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截至2017 年底,阜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4 亿元,约占全市GDP 的4.6%。2017 年7 月,阜阳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协会成立,这将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新引领力度,推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2]44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主导,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是文化经济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主场作战优势,不断完善和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以超常方式转型和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因地制宜,深挖阜阳地域文化资源
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它本身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管仲、鲍叔牙、姜尚故里,北宋文人欧阳修、苏东坡、晏殊都曾在此主政。作为一个南北文化的集汇地,经过上千年来的文化融合、交流和传承,逐渐创造出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阜阳剪纸、嗨子戏、杂技、花鼓灯、彩陶、柳编等传统民间艺术璀璨夺目,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精美的手工技艺显示出阜阳民间艺人的慧心和手巧,见证着阜阳传统文化的繁荣辉煌;阜阳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资福寺、刘公祠、会老堂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这些都是阜阳文化事业发展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也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搭建了宽广平台。但是应该看到,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与提升不够,尤其是对历史人文景观还缺乏有效开发利用。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可以因地制宜,融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于一体,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作用,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审时度势,不断推进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多元化
众所周知,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从阜阳市已出台的相关文化经济政策来看,其政策主要集中于财政补贴、政府贴息与奖励、土地利用与租赁、税收减免与奖励以及必要的工商政策等,文化经济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改变且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应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制定合理、完备的文化经济政策,这里既包括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文化行业发展计划等,也包括财政支持计划、工商政策以及文化的投融资政策等。厘清公益文化的发展脉络,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组织、团体或个人参与文化建设与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又要积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需求,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当然,政策的调整和多元化需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灵活审慎地抉择,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多元化。
(三)加大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力度,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2018 年11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3]一直以来,阜阳民营企业众多,其中又不少是文化企业,但大都存在规模偏小、效益低、竞争力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阜阳文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树立更加鲜明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税收、土地利用以及投融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或相关措施。鼓励发展工艺美术、特色节庆、广告会展等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尽快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群体和协作配套体系,并努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四)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才对文化经济的支持效用
培养和引荐文化经营和开发人才。“人才就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4]自古以来,各个国家、社会、团体无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人才问题关系到文化经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文化相关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根本,没有人才,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应在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颍淮英才计划”等,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深耕细作的内外部环境,争取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文化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经济政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经济政策的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因地制宜,深耕地域文化资源,不断推进文化政策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并不断加大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力度,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人才对文化经济的支持效用。唯有这样,文化经济政策才能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