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2019-02-22果雅静马姝婷杜龙龙王馨悦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队伍实验室

果雅静,马姝婷,杜龙龙,王馨悦

(中国农业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高校实验室是产出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确保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根据 2001—2013年间发生在全国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统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为企业实验室的4倍[1]。实验室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无专设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缺乏、宣传教育培训不够、检查监督不及时等,但普遍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掣肘,如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2-3]、管理职责权限不清晰[4-5]、运行机制不顺畅等[6-9]。因此,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往往成为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实验室种类繁多,安全风险源非常复杂,风险等级高低不同[10]。农林水高校实验室几乎囊括生物安全、危化品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气瓶安全等所有各类安全。本文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视角,以农林水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内涵

1.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内涵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指的是高校为保障实验室安全而组建的组织机构及其运作方式。从纵向说,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包含学校及代表学校的管理部门—学院—实验室3个层面。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层次结构清晰、职责明确,运行上实行统一领导、归口与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1.2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构成

(1)负责顶层设计的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负责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领导及顶层设计,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关于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的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规划及方针政策;研究审议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重要事项;指导督查学校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工作[11]。此外,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学校还应成立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安全事故处置等提供咨询指导意见;协助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参与实验室安全检查、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等。特别是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涉及种类较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各高校还应根据安全类别,分别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小组、危化品安全专家小组、辐射安全小组、特种设备安全小组等。

(2)负责组织协调的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其涉及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学校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的决议;组织起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组织危险实验废弃物收集、转运或处置工作;组织专家小组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指导等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验室管理部门的职责,核定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负责实验室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

(3)负责组织落实的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各学院应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落实学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部署。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主管院长对本院实验室安全负主要领导责任。主管院长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对本学院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督促各实验室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安全考试及培训等。学院最好是有专职管理人员协助主管院长组织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确保教职工、学生的人身安全及资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4)负责全面落实的实验室负责人及技术安全员。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以及技术安全员协管制。实验室主任对本实验室的安全实行全面管理,负主要领导责任。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各类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性地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等。每个实验室应明确至少1名经过培训具备本实验室所要求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安全员,协助实验室主任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对该室的安全负有检查、监督的责任,有权制止不符合操作规程、有碍安全的操作,及时纠正违章行为等。

(5)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责任制。各高校应实行统一领导、归口与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责任制。学校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要与各学院主管院长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各学院要与各实验室主任、技术安全员及相关责任人员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

2018年4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网上调查等方式,对全国32所农林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进行调研后发现,32所农林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在学校层面、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力量方面、学院管理层面、实验室落实层面,都存在管理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

2.1 学校层面领导及指导机构设置情况

2.1.1 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设置齐全,但虚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有84.38%的学校有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组长一般由分管校领导担任。教育部每年初都组织召开安全工作会,倡导生命至上的理念,但还没有一所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法人担任,这说明学校虽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并未像抓学生思政工作一样抓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也有文献显示,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委员会领导机构健全,但实际上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依然不够[2]。有些高校领导小组的设置流于形式,完全是为了上级部门检查时不缺项,每年开不了2次领导小组会,只有到出了安全事故时领导小组才真正发挥作用。对于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每年设置安全的议题很少,说明还没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到学校更重要的位置。

2.1.2 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分类不够细致,指导作用发挥不够

不同学科的实验室涉及的安全种类不同,需要实验室的每位师生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及突发事故快速反应能力。专家咨询小组的指导、咨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按照生物安全、危化品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气瓶安全等安全种类,分别组建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的学校为零;未分类、组建一个实验室安全专家咨询小组的学校占18.75%;完全未组建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的学校占81.25%。说明大部分农林水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并没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更谈不到分类指导和服务。有些学校尽管成立了学校层面的综合性的专家咨询小组,但往往各类安全专家设置 1人或2人,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

2.2 学校层面管理机构设置及队伍情况

2.2.1 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独立设置数量不足

实验室管理机构是学校的组织协调、管理部门,它的存在与否,直接说明了学校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程度。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独立设置实验室管理处的比例占43.75%,不足所调研高校总数的一半。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或国资处负责,部分是由校教务处及科研处按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分类管理,在运行中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工作扯皮、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现象,很难做到有系统规划、长远规划。表面上看,似乎都有人管理,但实际上又未管理到位。另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双一流”名单中的42所A类高校中,有近一半的高校单独设立了实验室管理处或相近机构,主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前期论证、招标采购、实验室运行和安全管理等工作,对实验室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学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12-13],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未独立设置实验室管理机构。

2.2.2 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规模小,未能有效开发兼职人员力量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部门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或者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可由专兼职组成,主要有2部分:一是专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有比较丰富的实验室经验的退休教师,若是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应适当聘请兼职人员作补充。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未聘请退休教师兼职从事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校占比71.88%,占所调研高校的2/3以上。这说明,大部分农林水高校未能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3 学院层面管理机构设置及队伍情况

2.3.1 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设置不健全

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所有学院均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的高校占43.75%,只有部分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的高校占50%,所有学院均无工作小组的高校占6.25%,有90.63%的高校的学院有一名院领导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

2.3.2 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力量比较薄弱

调研发现,有 87.5%的高校的学院有专职管理人员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往往同时兼资产管理、采购等工作。进一步的电话、微信访谈显示,由于工作内容繁杂,这类人员投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在实验室投入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他们最了解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与问题,他们也可以是实验室安全监督队伍的重要力量。经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只有18.75%的高校有由研究生组建的监督员队伍,大部分高校未组建,说明研究生监督员参与实验室安全监督不够。

2.4 实验室安全技术队伍青黄不接

调研发现,在32所农林水高校中,有90.63%的高校的学院所有实验室都明确了实验室安全负责人,部分由教师担任,部分由研究生担任,但很多只是写在标牌上,未把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进一步的访谈显示,近20多年来,随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专项的投入及科技创新经费的迅猛增长,高校实验室采购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校普遍重视对于高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多不重视,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相关福利等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均处于劣势,造成近些年高校的实验队伍力量薄弱,很多设备无专人管理,造成大量设备由于使用不当损坏。实验技术队伍缺乏是高校普遍性存在的问题[3,5]。实践证明,安全事故出现少的,都是实验室技术人员有保障的实验室。

3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从对农林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调研情况看,在学校层面,存在着高校主要负责人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安全专家分类指导不够细化的问题;在学院层面,存在着实验室安全专职人员不足、技术队伍严重匮乏、未能发挥在实验室投入时间最多的研究生的监督作用等现象。在“双一流”背景下,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实验室中,如何从管理体制薄弱的环节入手,准确把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是实现“双一流”目标的根本保证。

3.1 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融入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办学过程

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像重视稳定工作一样重视安全工作,将安全工作列入党政年度工作计划;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要不定期地研究学校的安全工作及形势;学校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安全设备设施改造与实验废弃物处置。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不定期地下到学院检查实验室安全隐患,而不仅仅是批转上级下发的文件。在年度总结考核中,学校要把是否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作为对学院领导考核的指标之一。

3.2 细化各类实验室安全专家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类指导

不同类高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特点,分类组建生物安全、危化品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及气瓶安全专家咨询小组,明确专家小组在风险识别、技术培训、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安全专家咨询小组可聘请有多年实验室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或仍在岗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每年学校予以适当的工作补贴。充分发挥安全专家在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技术指导作用,每年组织专职实验室管理干部、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潜在风险比较高的实验室的研究生,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安全考试系统检验培训效果。

3.3 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室管理机构

每所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科研实验室的数量,科学论证是否设立实验室管理机构。要按照有利于产出科研成果、有利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有利于规范管理的原则,界定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职责,特别是要把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实验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要依据教学、科研工作量,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特别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吸纳有生物、化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参与管理工作。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3.4 注重补充实验室安全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缺乏是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都必须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学校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学校要制定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扩大实验技术队伍的规模。要像引进高层次科研人员那样,引进高水平的工程师。要特别重视实验技术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要打通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的晋升渠道,保持实验技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要像对待教学、科研人员一样对待实验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待遇和地位。

3.5 组建实验室安全研究生监督员队伍

高校的各学院可以选取有1~2年实验室经历的研究生,组建研究生监督员队伍。由于研究生流动性比较强,每2年轮换一次。由学校明确研究生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监督内容及考核办法。每年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研究生监督员培训,提升他们的监督能力和水平。建立安全监督的激励机制,由学校设立财务专项,由主管部门每年组织考核,依据研究生监督成效给予适当补贴。让研究生在监督过程中,不断提升环境安全意识及生命、财产安全意识,使实验室真正成为他们锻炼自己成长成才的平台。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队伍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