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科学视阈下的音乐美
2019-02-22张珊
张 珊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当代势科学理论学者李德昌教授提出,“势”一般指势场,势场的强度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并提出公式:“势=差别×联系”。“差别”越大,势越大;“联系”越紧密,势越大。当“差别”和“联系”同时增长时,势则更强。[1]167势科学理论迄今已在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就笔者管见,尚未出现将势科学理论与音乐结合的专论,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
势即信息,势增在音乐中表现为音乐美感的增强。美可视为一种信息,是间接存在的,由多级中介转换而生,依附于直接存在体上。音乐美依附于音乐,而音乐又依附于声音。音乐美多与是否动听相关,而声音的形式则直接影响着动听的程度。
美首先在于差异。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史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审美活动是在感受中实现的,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应该使作品‘陌生化’,也就是通过使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变得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同,变得困难、陌生,以此来增加感受的难度和延长感受的时间,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审美感受。”[2]52这种“陌生化”是艺术与习常的一种差别。但一味追求陌生化,则会过度扩大差别,若不注重联系,就像“德彪西所说‘极度的复杂’又是与艺术相违背的,艰深晦涩常令人困惑,引起反感”[3]34。
而美又不仅在于“差异”,还在于“联系”。当代音乐学家罗艺峰教授指出,“音乐作品常常把被反映的事物异化为这一事物在‘质’‘量’或‘态’上同构的音响符号,涵入比原来反应对象更多的内容,既象征着这一事物(有人因此称音乐为“象征艺术”),又超越着这一事物(有人因此说音乐有很强的“存在转换力”)。”[3]34这句话中的“象征”正是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超越”则是与对象之间的差别。此观点与势之公式暗合,“差别”大“联系”紧,整体信息势变大,则美感增强。
一、 音乐设计的重要性
美感多存在于音乐非声音因素的意义填充,当一首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对于演奏者、欣赏者能否使自身进入音乐作品之意向本身,是否永远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面对这一问题,波兰哲学家罗曼·茵加尔顿认为:乐谱固定下来的作品,已被客观存在,并具有同它自身的同一性。由乐谱记录下来的音乐作品只是一种尚待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意向性活动来填充的东西,称它具有某种“示意图”的性质[2]117。
因此在具体演奏中,由于音乐的非声音因素(乐谱只将声音基础的几个方面记录下来,非声音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存在,作品均具有艺术发挥的可能性空间。正如当代古琴演奏家查阜西所说:“我们按谱古琴曲是尽可能地可以大胆地发挥每个人自己的天才智慧,倒过来利用古谱节奏不严实的缺点,把按谱琴曲的每一句每一段组织成为最有感染力的优美旋律,去充分表现它的良好的内容。”[4]35
正是由于这一特质,音乐更需要“设计”。“设计”在实现音乐的过程中无处不在,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到音乐欣赏,“设计”成为沟通每一环节的桥梁。那么,如何理解音乐中的设计呢?罗艺峰教授指出:“作为形式要素之一,‘设计’不仅须符合音乐的基本逻辑,还须通过‘技巧介入’来完成。被音乐反映的事物正是经由设计而被异化为音响符号,从而发生了事物对自身的疏离或分化,音乐因此与现实产生距离音乐的设计美是处在受众主体感受前的一种独特状态,却又是音乐基本创作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34这里已经谈到音乐与现实的“差别”,实际上,还要考虑到音乐与现实以及音乐与接受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下,笔者试用“势”科学理论具体分析音乐表演、欣赏与创作之美。
二、 势科学理论在音乐表演和欣赏中的应用
根据“势=差别×联系”之公式,当“差别”和“联系”同时增长时,势则更强。在音乐表演和欣赏中,我们可以找出其内在的“差别”与“联系”二元素,尽量使之增大,以期获得势的增强。
(一)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实现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首先应该忠于原作,但不可能与原作完全没有偏离。当代音乐美学家张前教授提出音乐表演要遵循真实性与创造性相统一[5]35-41。
真实性体现原作品的表现价值,创造性体现表演的意义。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准确地再现作品的声音结构和风格特征,其次表现在技术细节的真实性。从忠实于原曲的角度,真实性构成表演与原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演奏陕西筝曲《五陵吟》的“fa”和“si”时,应尤为注意准确把握陕西苦腔特征音之微升“fa”、微降“si”的风格特点。这一准确把握就是一种紧密“联系”,当越准确控制微升“fa”与微降“si”的微分音之音高时,则乐曲的风格性越能得以突显。同时,表演源于作品并升华作品,怎样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一定需要表演的创造性。首先,要有个人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个性以扩大“差别”。其次,要有表演技术的创造。例如,将琵琶的轮指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古筝演奏技法,又如古筝快速指序的发明等等,不同的指法在弹奏同一个音高时的音效又不相同。丰富的指法运用扩大了音响间的差异性,使音乐富于张力。音乐表演以真实性为“联系”,以创造性为“差别”,共同增强表演的势。从另一层面讲,真实性与创造性这两者构成“差别”,两者之间的统一又构成了“联系”,从而合起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二)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问题更为复杂。听众因欣赏场合、心理状态、艺术修养、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等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经典的音乐之所以具有悠久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艺术信息势。例如:一部《命运》交响曲[6] 118-165,其快板与慢板之间具有明显的节奏差别,在旋律层面运用三度音程的动机,不断模仿、演变、再生,前后充满联系,联系与差别造成强大的势。当然,节奏与旋律上的势之表现,只是多种对比元素之一,还有更多的元素能运用“势”来解释。
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可以寻找诸元素之间的“差别”,比如力度、速度、织体、配器、体裁、调式、调性等的对比。对比度越大则差别越大。同时,音乐内部有某些元素紧密相联,比如旋律、情感或风格的内在统一等。有的乐曲差别很大却无内在的“联系”,这构不成强大的势,反而会显得很松散。有的乐曲联系很紧,却无形式上或内在的“差别”,也构不成强大的势,反而显得平铺直叙,味同嚼蜡。只有当“差别”与“联系”二元素同时正向增长时,才能实现势的增长,展现乐曲强大的生命力。
三、 势科学理论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音乐欣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音乐创作。在欣赏完一些成功的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它很美或很崇高,这具体是怎样造成的呢?有时是一些丰富的配器色彩,有时是和声变化或调式转换等。这些感官经验可以借鉴于创作并指导创作。创作可运用势科学理论进行设计,下面具体来看“联系”中的“差别”或“差别”中的“联系”在乐曲中的体现。
(一)体裁与旋律
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合唱曲,具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和史诗般的风格,两百多年来展现着蓬勃不衰的生命力。亨德尔运用了多种合唱织体,包括和弦式的、同度齐唱的、合赞歌式的、赋格式的以及赋格与和弦式相结合的[6]118-165。多样合唱织体,多种风格、色彩和旋律,在前后时序上构成差别,同时,音节的环环衍生,紧扣《圣经》故事中的耶稣受难主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曲,构成紧密的“联系”,联系与差别共同铸成这一传唱至今的不朽篇章,亦代表了巴洛克艺术强悍的感染力。
(二)旋律与曲式
维瓦尔第的第8号第8首《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回归曲式,由几个并列的乐句组成,运用重复模进[6]118-165,多次回归段的再现加强了主题音乐感的统一,构成内部的紧密“联系”。位于段落之间的独奏插段陈述的新材料,运用琶音等新音型以及节奏运动的突变,较之回归段旋律构成“差别”,以增强全曲的势,富于感染力。
(三)和声、调性与配器
海顿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第76号之3第二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6]118-165,现在是德国国歌。其特点在于运用了单一主题的第一乐章,和声更加扩展,运用半音进行和增六和弦及广泛的转调,和声、调性的多变以扩大差别。严肃的气氛经常与明朗欢快的因素并列在一起形成差别。四个乐器被处理得更加平等,诸因素紧密相连,更具交响性。这样,“差别”中有“联系”,“联系”中又有“差别”,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势科学理论能为我们审视音乐提供一个视角。美是直观感受到的,而非理性思辨的。通过听觉直接感受到的音乐美,其背后蕴藏着理性之规律,势科学正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其深层原理。“差别”是建立在同一层面上的比较,“联系”是连接差别各要素的线索,两者深藏于音乐的表现中。应用公式“势=差别×联系”于音乐演奏、欣赏、创作中,当“差别”与“联系”同时增大时,整体势增大,美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