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S市H区选聘本土大学生村干部政策的思考
2019-02-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完善乡村治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1]。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基层优秀的干部人员严重不足,S市H区已全面完成选聘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本文将对该区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具体分析。
1 政策落实现状
1.1 政策背景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破解村干部队伍来源不畅、结构不优、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根据S市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要求,为每村选聘1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具体由各县区组织部安排实施。选聘的本土大学生村干部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选聘到所在村居民户籍,有创业经验者优先。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聘期为2年,到村工作后挂职为支部副书记或村(居)委会副主任。
1.2 落实情况
S市H区就选聘本土大学生村干部制定了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与规范大学生任职村官的工作任务、待遇、考核奖励等方面,自2017年8月—2018年5月,先后完成92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的招聘工作。
1.3 人员分析
H区共有46个村(居),在两轮招聘完成后,各村(居)均按照要求实现了动态保持2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的要求。截至目前,有9名人员流失,已补录6名,因此现有人员为89人。在89人中,男性比例为71.91%,女性人数较少。平均年龄为29岁,年龄在28~32岁之间的最多。招聘要求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具备大专学历的占比66.29%,本科生占比39.33%。在招聘时,要求有创业项目者优先,89人中有创业项目的有38人,占比42.7%,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创业项目。
2 政策取得成果
S市是江苏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十三五”之初,S市有低收入人口约63.17万、省定经济薄弱村188个,分别占全省的24%和23%。2年前,S市涉农村(居)35岁以下的“两委”班子成员仅占9%,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青年人才缺乏是S市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通过引进本土大学生村干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效改善干部年龄结构
S市H区为经济开发区,下辖4个乡镇、1个社区、1个林场。经过多次换届,46个村(居)的“两委”成员基本实现稳定,2016年的换届中,有80%以上人员为连任,长期以来,“两委”成员缺少新鲜血液注入,干部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7.7岁。89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虽然还不是正式的“两委”成员,但到各村(居)参与具体分工,从实际意义上已经改善了工作效率,改进了工作方法,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有效缓解人员就业压力
从H区的现有89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的来源看,有32名人员就职前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有28名人员对原单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不满意选择离岗,有23名人员从事个人创业项目,另有9名人员原本在村(居)里担任自用人员,通过此次选聘,成为本土大学生村干部。通过落实此项政策,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提供了92个工作岗位,且不限制专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2.3 有效储备村级发展人才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S市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文化程度高、能力比较强的部分农民已经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选聘本土大学生到岗后,他们具备本村的户籍,开展群众工作时能够找到突破口,并能够迅速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在农村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激励措施不完善
目前,S市为本土大学生村干部提供的薪酬待遇为2 000元/月,扣除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每月实际领取1 750元,较S市相似人群而言,工资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在考核待遇方面,H区组织部门下发文件,要求由各地方基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考核奖,考核金额不低于6 000/年/人,相较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奖和公司、企业年终奖等,考核金额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3.2 培训政策不到位
在选聘工作完成之后,S市H区组织过多次培训,培训时间大多不超过1天,且以集中授课为主,很少外出学习。在培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实用性不强,以理论内容居多,实践性内容较少。二是培训时间太短,内容前后缺乏延续性,没有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三是观摩点设置不典型,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富民的特点,不具备针对性。
3.3 职业出口不明确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长期大规模大学生村官离岗分流的形势十分严峻[2]。一些地方对村官选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真正纳入议事日程。目前S市对省聘大学生村官采取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方式发放待遇福利,除没有正式编制外,基本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同,并且针对省聘大学生村官设置了很多招考岗位,逐年消化这类人群。但对本土大学生村干部,除了从到村(居)挂职转为任职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加上工资水平较低,导致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已流失10%。
4 解决对策分析
4.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本土大学生村干部能够安心在农村工作,应迅速制定长期管理体系,为本土大学生村干部指明以后的发展方向。例如,为本土大学生村干部转任提供专有的职数,避免“挤占”现有人员而发生矛盾,充分实现平稳过渡[3]。
4.2 制定科学培训体系
完善本土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关于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定期开展相关专家、学者就本土人才在农村发挥作用的相关培训,促使本土大学生村干部能够有效学习到相关知识与治理方法,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4]。
4.3 提高工资薪酬待遇
收入低是目前本土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全市不同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工资福利政策,灵活分配工资。除了固定工资和待遇外,也可以让本土大学生村干部共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以绩效工资或奖金的形式发放,切实增强大学生材官岗位和工作内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