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调查与思考
2019-02-22苗小俊苗玉君
□ 苗小俊,苗玉君
(1.山西省水利厅 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通煤炭物流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0)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地处偏远,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资源匮乏,生态条件脆弱,耕地质量不高,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1 685.4 km2,辖4镇6乡248个行政村,总人口11.5万,全县规划于2019年脱贫摘帽。
1 偏关县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偏关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2017年视察山西时聚焦深度贫困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91个村、9 867户、25 742名,下降到2018年的16个村、1 401户、3 068名,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3.5%,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2 现状分析思考
随着偏关县2019年脱贫摘帽的时间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可谓形势逼人[1]。然而与过去相比,贫困面虽然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却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2.1 未脱贫人口基数较大
从未脱贫人口的数量看,基数仍然较大。以重病患者、老年人、失能人员较多,其中因病致贫占比较大,帮扶难度较大,脱贫路径狭小。有相当部分的贫困对象要靠政策来兜底扶贫,脱贫成本高、难度大。
2.2 已脱贫户需继续帮扶
从已脱贫户的情况来看,有的需要继续跟踪帮扶。这部分已脱贫却依然享受扶贫政策的脱贫户,多数是刚刚达到年收入的脱贫标准,基础薄弱、根基不牢,经不起波浪,返贫风险比较高,仍然需要高度关注。
2.3 存在“等、靠、要”思想
从贫困人员情况来看,部分贫困群众对“要我脱贫”的期望高,“我要脱贫”的行动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缺乏,自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够,存在“等、靠、要”等思想。
2.4 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从脱贫产业上来看,产业支撑作用不足,带动性不够。偏关县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由于地处山区,农田水利和机械化条件不佳,年均降水量仅425.3 mm,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下来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致使产业发展不充分,支柱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无法完全显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不够强。
2.5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从脱贫的硬件上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偏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发挥集中优势,投入效果较差,各方面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2.6 脱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从脱贫的效果上来看,随着前期工作的深入推进,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立竿见影的办法及政策越来越少,扶贫工作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性与耐性。
3 体会和建议
3.1 加强思想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贫困地区固然有自然环境、区位劣势等客观条件限制,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各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程度,必须用正确的思路和合理的目标来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同频共振上来[2]。
3.2 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是从“输血扶贫”逐步转向“造血扶贫”的一大举措,发展扶贫产业,既要总体谋划,更要因地制宜,紧扣村情、农情和群众意愿,跟着市场走,选准、选好产业。
一要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山西省北部高寒冷凉区重点发展“小杂粮”和特色养殖业的重要机遇,以政策支持为牵引,建设规模种植区、设施养殖区、涉农加工区,全方位跟进品种和土壤改良、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等科技服务,做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业。
二要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行之有效的扶贫带动模式,让贫困户融入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合作方之间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销定产,确保增收,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参与度、受益度。
三要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在信息、技术、资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让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3.3 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落实政策要精准,对照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安全饮水、产业扶贫、三保险三救助、培训就业、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农村低保兜底等各方面政策的落实进行查漏补缺式“回头看”,按照要求和标准补齐短板。
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具体到户的保障措施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提高低保五保标准,财政代缴新农合保费,统筹实施各类救助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二是教育扶贫工程。要继续落实“五个全覆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健康扶贫工程。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重大疾病救治制度,切实减轻贫困患者的就医负担。四是危旧房改造扶贫工程。五是易地搬迁扶贫工程。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措并举,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用。对于过度分散的空心村,要考虑结合异地搬迁等方式,整合资金,防止项目投资过于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3.5 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由于农民觉悟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必须将政府的扶贫思路与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才能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采取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劳动致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真正将懒贫和真贫区别开来,树立“扶贫不养闲懒之人,脱贫更靠自力更生”的鲜明导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3.6 提升脱贫攻坚队伍战斗力
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3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稳定提升工作实效。
3.7 建立脱贫攻坚长效帮扶机制
坚持对未脱贫户与已脱贫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会战的作用,对未脱贫户建立倒逼机制,深化帮扶目标,落实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对已脱贫户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密切关注,帮助其筑牢根基,提高其“造血”能力,建立帮扶式培训对接机制,切实防止返贫,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