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觉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的责任担当
——基于地域文化传播和开发视角

2019-02-22李秀荣夏玉玲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特色

李秀荣,夏玉玲

(唐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地域文化是指以地域为显著特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中华文化,从广义上讲包含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宗教等多方面。对立身于此方水土的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地域文化会从多个维度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1],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而自觉地承担起建设任务。从地方高校学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性质和功能上来说,其文化自觉体现在对当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关切和贡献之中,其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地域文化进行开发和传播——在对地域的历史文化挖掘中进行文化生产,实现传播价值的提升;依托地域文化地理优势,拓宽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提炼地域文化新内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文化自觉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传播和开发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报的学术定位

地方政府创办地方高校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高等院校求大求全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部分地方高校对此初心有所淡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要求地方高校通过转型发展,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报作为地方高校的一部分,理应肩负着与高校一致的职责,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的性质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和学术定位。准确而科学的学术定位是学报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周怡就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研究方向给出了两个基本定位:其一是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研究范畴,这是学报的主体内容;其二是与地方的经济、文化有直接联系的研究范畴。[2]基于此,学报不应只局限于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应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历史文化发展方面有所建树,发挥传播和引导的功能,成为地方高校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二)基于学报的社会责任

高校学报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它通过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的反馈以及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实现对文化的建构。学报不仅具有传播专业文化价值的功能,而且具有传播社会文化价值的功能。同时,学报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发现并组织新的文化知识信息,缔造并建构新的文化知识体系[3]。社会责任理论指出报刊(大众传媒)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引导人们科学和理性地生活,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和正常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高校学报,对文化传播理应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责任、有义务担当传承、传播和开发地域文化的主力军,将自身打造成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传播载体,投身于当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之中。

(三)基于学报自身的发展

高校学报是一个特殊的期刊群体,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由于受所在学校办学条件、科研实力的限制,多呈现出“全、散、小、弱”的局面。栏目宽泛、稿源不足,缺乏特色、影响力低,使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因此,去“同质化”,实现特色发展,一直是地方高校学报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些地方高校学报依托地域文化兴办特色栏目,率先走上了一条培育期刊特色品牌之路,由此彰显学报的特色和个性,在刊物如林的学术研究阵地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地域文化之于地方高校学报,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方高校学报把此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打破“千刊一面”的僵局,使学报实现区域化和特色化发展,展现学术研究上的唯一性和独创性。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学报传播内容的活水源头,将地域文化融于学报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尤其重要,是提高学报学术水平、打造精品期刊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转变学报发展方式、实现学报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基于地域的文化繁荣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因此,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文化的传播与开发,出台了文化强市(区)的相关政策,将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名片、动力和目标。学报特有的学术研究属性和文化建构能力,在地域文化传播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上,具有其他大众媒介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5];同时,由于资源优势明显,地方高校学报具备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巨大潜能,这也为地方高校学报积极参与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6]。因此,通过地方高校学报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与开发,会为当地的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学报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的主要策略

(一)将服务地方作为学报重点强化的功能

地方高校正面临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学校的重点任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顺应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努力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学报对接地方、增强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区别于中央部属高校学报的优势所在,如果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地域文化的传播效果能够提升,学报也能办出特色,因此,推动地方的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实践中,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所在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支持,利用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文化发展目标和文化建设需要,确立地方高校学报引领与服务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融入当地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宣传者和建构者,真正服务于地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位于梅山文化核心区域,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表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在开发本地文化资源中极具慧眼,将曾国藩这位当地名人以及具有“独立根性”的梅山文化作为特色栏目的研究对象,创建了“曾国藩研究”栏目(现已改名为“曾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和“梅山文化研究”,突出了湖湘文化及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曾国藩研究”栏目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和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栏目,“梅山文化研究”也于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理论栏目”并获立项资助。与此同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之际,注重为地方服务,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组建了曾国藩研究所和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娄底文化高地,引领“文化强市”建设。[7]

(二)将创建特色栏目作为传播和开发地域文化的突破口

创建地域文化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传播和开发地域文化最为直接的路径之一,学报应以此为突破口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地方社会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创建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对于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栏目,能够汇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地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使研究形成体系,填补研究空白,由此,学报可提升学术品位、彰显学术价值;其次,依托特色栏目的科研力量能够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弥补专业研究的不足,体现学报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再次,固定栏目对相关作者容易形成持久的吸引力,由此稳定作者队伍,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促进学报的长远发展;最后,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和灵魂[8],将特色栏目建设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报形成自身的特色,打造优质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创建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对于当地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其一,借助学报的影响力可促使地域文化广泛传播,成为宣传地域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其二,通过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与开发,明晰地域文化的源流、分野、价值及意义,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寻求更深厚的动力源泉。

地方高校学报所处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地域文化的内容丰富并独具色彩,地方高校学报能独占地域文化优势。如何才能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创设特色栏目,突出地域文化亮点,彰显栏目特色这一问题,许多学报给出了成功的范例。如《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和《唐山学院学报》的“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将本地名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地域文化人物进行宣扬和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现已改名为“闽南文化研究”)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的“吴文化研究”立足地理区位,对当地形成的独特文化进行开发和挖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土家族研究”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展示地域风采;《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展开地域文化的研究画卷。除此之外,在栏目内容的设定上,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技艺、文化遗址、文学名著、物产特色等文化因素,切入选题内容,精心策划,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特色栏目成为个性明显、地方特色浓厚的发展载体,展现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9]。

(三)将参与、组织相关会议和活动作为对接地域文化的桥梁

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栏目不能关起门来办刊,而是要走出学校,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参与和组织相关的会议或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为栏目的发展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研究力量,扩大学报的影响力,促进特色栏目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开发、传承、创新、宣传,提高地域文化名片的品位,提升当地文化的知名度。

第一,要积极参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的相关会议或活动,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与借鉴为学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奠定良好的基础,力争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如《闽江学院学报》自创办“闽文化研究”栏目以来,编辑部积极参与相关会议和学术活动,既了解了闽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闽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从中约到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与相关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者库。[10]

第二,创造条件提高学报编辑部组织会议和学术活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学术年会、主题会议、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为地域文化研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地域文化研究各方面的力量。如开设“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特色栏目的《衡水学院学报》,就曾多次主办或参办各类董学研讨会和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为董学与儒学的研究、传承与弘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学报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将相关学术研究作为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的基石

地域文化是“富矿”,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进行挖掘和开发。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是研究的主要视角和手段;回望和前瞻、实证和思辨、探源和创新是研究的主要过程;分析其源流、本质、特征、规律、价值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可以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文化积淀和文化空间上得到双向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的基石,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具有增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现实意义。学术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学报编辑本身对地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学术基础,并参与学术研究;其二是指学报编辑组织其他人员进行相关研究。编辑对地域文化具有研究能力,无疑是学报传播和开发地域文化的最佳模式,编辑更清楚地了解学术动态,可以进行选题策划,无障碍地参与学术讨论。如果编辑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则更多的是组织、协助其他人员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促成研究成果的诞生。在这两点上,开办“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给出了良好的示范,栏目创办三十余年,一代代编辑始终积极参与纳兰性德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把握学术动态,通过与专家学者交朋友,凝聚作者队伍。因此,在推进地域文化建设中,编辑需要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组织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五)将依托或构建相关研究机构作为地方文化传播和开发的阵地

地方高校学报想要与地域文化对接得更稳固与长远,应该通过依托或构建相关的研究机构以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借助研究机构中专家学者们敏锐的学术眼光、较强的学术能力为学报提供原创性、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借以获得充足的研究信息,找到最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研究机构也会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形成吸引力,由此扩大审稿专家库,壮大作者队伍,打造学术团队。大多数设有特色栏目的高校学报都会主动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设有“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栏目,编辑部与陕西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陕西民间艺术家协会、宝鸡秦陇文化研究中心、渭南群众艺术馆等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达成共建特色栏目的共识。[11]但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稿源不能过度依赖校外稿源,如果学报或学校有条件和能力,可以结合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术资源组建研究机构,在本校建立起对地域文化有研究兴趣和能力的研究团队,独享或优先享用其智力成果。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的不断发展即依托了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团队。渭南师范学院于1994年成立了“史记研究室”(后更名为“史记研究所”),涌现了一批《史记》研究学者,形成了成就卓著的研究团队,使史记研究成为了学校的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研究团队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给予了有力支撑,该团队在栏目上发表的文章占栏目总发文量的四分之一,且文章被转载或索引数量颇丰。[12]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团队作为后盾,学报连续设栏近三十年不间断,该栏目也在2014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三、结语

对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发掘研究是地方高校学报肩负的责任,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学报要增强文化使命感,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找准定位,瞄准方向,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方略,积极投入地域文化建设,承担起地域文化传播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为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特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