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岑的爱国教育思想论述
2019-02-22晁严
晁 严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金松岑(1873—1947),江苏吴江同里人。初名懋基,改名天翮,又名天羽,字松岑,号鹤望等,笔名金一、爱自由者、壮游、天放楼主人等。金松岑去世后门人私谥其为“贞献先生”。金松岑早年鼓吹革命,著有《女界钟》一书,是“中国近代鼓吹女权的第一本专书”[1]。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列为“晚清四部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前六回亦为金松岑所作。此外,金松岑还翻译出版了《三十三年落花梦》《自由血》等宣传革命思想。后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回乡办学,创办了吴江地区第一所新式学堂——同里自治学社以及吴江第一所女子学校——明华女校,培养了革命力量、爱国人才。金松岑晚年不受重金诱惑,拒不担任伪职,清贫自守,在上海光华大学等处讲学立说,门墙弟子众多。他还为报刊杂志撰稿,积极宣传革命和爱国思想。金松岑一生的思想及实践表明,其为人称赞的应当不仅仅是文学诗歌、国学、革命思想等方面的成就,还有其于晚清中国危难之际以救国为己任,立志讲学立说以扭转人心的爱国教育思想,而当前学界对此关注相对较少①学界对金松岑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多,参见李小江:《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读书杂志》2003年第5期,第68—74页;宋烨:《〈女界钟〉与中国近代妇女史学开新》,《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第130—132页;[澳]李木兰著、方小平译:《推翻清王朝:金松岑论女国民的素质》,出自《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版,第46—49页;夏晓虹:《〈女界钟〉:金天翮的“女权革命”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6页。对金松岑生平经历的研究,主要参见惠海鸣:《沧海桑田——金松岑及其时代》,《江苏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第36—49页;沈潜:《金松岑:“中国女界之卢骚”》,《传记文学》2006年第2期,第109—121页。对金松岑诗文方面的研究,主要参见刘诚:《金天羽文学思想简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79—81、135页;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45—53页。对金松岑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参见徐宏慧:《同川学校与南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94—96页;李静:《金天翮创编之晚清乐歌集考》,《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64—73页。。鉴于此,本文对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作大致梳理。
一、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晚清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他救亡图存的决心;二是其个人受教育的经历及与之往来的革命人士对其不容忽视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断送了李鸿章辛苦经营多年的成果。“洋务运动时期人们曾寄予很大期望的新式海陆军”,就这样被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给打败了,使得“原来在很长时间内造成的虚幻的安全感顿时消失”,[2]此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面临困境。面对空前的危机,作为知识分子①陈旭麓认为,“从传统经生、儒士脱颖而来的知识分子”,“这类人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思潮、新学理的洗礼,是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金松岑的爱国使命感使其不得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金松岑幼时便才智出众,“志汲匡时”[3]1395,在1897年组织了雪耻学会,“希望救亡图存”[4]。甲午战后至1900年间,他在阅读了大量海内外政论书籍后,更痛心清政府不能图强;在目睹“戊戌变法”失败的局面后,更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决心为挽救民族危亡,培养爱国的革命力量。
此外,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的产生还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他曾师从钱词锷先生学文六年,钱词锷先生虽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却极厌恶科举,发誓“不应进士举”[5],并经常写文针砭时弊,金松岑本来就对“科举帖括”之事极为厌恶,在跟随思想开明有志气的钱先生学习后更是受其影响。此外,与金松岑交往的革命人士也对其爱国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903年春,蔡元培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金松岑与柳亚子等人“入爱国学社肄业”[6]1062。在爱国学社时,金松岑与章太炎“同室处”,与邹容“同室卧”,与蔡冶民、陶佐虞、柳亚子等交往密切[6]1062,经常一同“讼言革命”[3]1395,此经历对其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苏报案”发生,清政府下令追捕革命人士、查禁苏报馆,爱国学社也因此受到牵连。经过此事,金松岑意识到革命人士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清政府斗争,于是决心创办新式学校,宣传革命思想,以培养革命力量。
金松岑生活在晚清风云变幻之际,一方面,外来侵略给民族带来了生存危机,另一方面,由于晚清政权风雨飘摇,已经延续千百年的专制政权终于难以为继。作为有远大抱负的有识之士,金松岑期望能够通过培养革命力量来实现自救,达到民族救亡图存的目的。
二、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军国民教育、“女国民”式的女子教育、爱国音乐教育及“中西兼采”的教育思想,是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军国民教育思想。金松岑认为军国民教育思想当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他亲自编写的校歌即倡导学生努力成为“个个尚武”[7]165的新国民,他在《复兴文化之责任与期望》一文中亦主张应当培养出“函文孕武”[8]986之新人才。他希望通过军国民教育改变民族的气质,使羸弱的晚清一跃成为践行尚武风气的新社会。他把这一思想融入办学实践,在普通的体育课之外,开设“兵式操”②任传济:《同川小学和金松岑》,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23页。课程,并由其“亲自衣军装,佩指挥刀,以兵法部勒子弟”③钱太初:《先师金松岑先生事略》,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6页。,金松岑军国民教育思想在养成学生爱国救国、救亡图存的意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女国民”式的女子教育思想。金松岑认为在西方实力强盛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放弃女子教育、对女子的能力不加重视的。中国的女子占国民的半数,要重视对女性的教育,进而使其获得独立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女子世界”的振兴,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金松岑对女子教育历来只重视“私德”的培养,于“公德”却无要求的状况提出了新的倡议,他认为,女性也应当要注意养成“爱国与救世”[9]11-12的公德。并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与有责焉耳”[9]5的号召,鼓励女性也应当为拯救危亡的中国努力奋斗。由此可见,金松岑是将女子教育、妇女解放与国家振兴联系在一起的,并对女子“公德”的养成提出了要求,其热心妇女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其爱国教育思想的体现。
再次,是将爱国教育思想融进音乐教育中。金松岑曾亲自编写《新中国唱歌集》《国民唱歌》作为学校的音乐教材,其中《祈战死》一曲慷慨激昂地歌咏了战士奔赴战场、奋力杀敌报国的英勇形象。“军不凯旋,入国何颜,偷生要几年”①《祈战死》,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81页。一句铿锵有力,质问那些苟且偷生、不能奋力杀敌的人有何颜面面对自己的祖国?并告诫世人要有爱国的情怀,“羽林孤儿”才是值得仿效的榜样。金松岑亲自编写的校歌中表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人爱国,个个尚武”[7]165的新国民。他还提出了对新国民的几点要求,并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树立报国之志。金松岑爱国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十分深刻,一些学生在毕业几十年后还能够依稀记得一些歌词②金本中:《百年同川旧事》,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66—67页。。金松岑将爱国教育思想融入校歌和音乐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吟唱慷慨激昂、朗朗上口的爱国歌曲时得到启发和鼓舞,于耳濡目染中树立爱国救国之志。
最后,金松岑在教学中倡导融合中外知识,而不是全盘西化的教育。金松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文化与政教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要想让“一国之声教孚尹旁达”[8]983,就要使国家的文化繁荣昌盛。他指出,自道、咸以来,中国的国运日渐衰败,文化也在逐渐凋敝,这种颓势一直持续到“庚子之变”。晚清政府军事上的失利带来的是军事与文化方面的双重受挫。因为屡次战败,中国在文化方面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但实际上中华文化属于“世界五大系统之一”[8]984,其中不乏诸多可取之处。所以,金松岑认为,值此“文化生机存亡绝续”[8]985之关键时期,有识之士都应当行动起来,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作出努力,如此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金松岑所主张的,绝不是抱残守缺,视外来文化如“洪水猛兽”的保守思想,而是“兼综欧西之科学”[8]986,并汲取中华文化中优秀养分的教育。他认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者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想着如何救国,振兴国家、民族,更要热爱本国的传统文化,并为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努力。
由于时代的限制,金松岑教育思想中的部分主张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女国民”式的女子教育及爱国的音乐教育等思想,对培养人才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部分教育主张,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甲午战败后,金松岑即兴办雪耻学会并讲学其中,意欲洗雪甲午战败之耻。戊戌变法后,金松岑认识到清政府的“不图自存”,于是决心办学、讲学以培养革命力量。中晚年后,金松岑专注国学研究,与友人共创国学会,并在上海光华大学、青树中学等处讲学立说,弘扬传统文化。金松岑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寓于教学实践中,并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气节和风骨,其弟子门生中有不少都成为杰出的爱国人士。
金松岑“女国民”式的女子教育思想对促进近代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在解除女性的思想禁锢、倡导女学方面的作用。“处二十世纪权利竞争之世界,苟不先归重于学问,而徒昌言民权、女权,无当也。”[10]3林宗素在读了《女界钟》一书后,认为金松岑倡导女权,并鼓励女子接受教育以争取自身权利的主张是值得肯定的。她盛赞金松岑在女子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并感叹:“金君诚我中国女界之卢骚也!”[10]4金松岑主张要倡导女权首先要推广女子教育;要使女子能够接受教育,就要首先破除在思想观念上对女性的束缚。其次,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学者熊月之认为:“《女界钟》不失为中国近代鼓吹女权的第一本专书,它对以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最后,将“女界”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金松岑提出要诞育20世纪之“女国民”,“把女子看作一个有人格有个性的人,并且要她能改造社会,能诞育健儿,这种观念,比较戊戌以前那一班人的观念,锐进多了”[11]。他提出的女子教育培养目标,是从女性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他倡导女性在注重“私德”的修养外,也要注意养成“爱国救世”的“公德”观念,这一点与“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思想相比,不再仅将注意力放在女性对家庭的责任上,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金松岑的爱国音乐教育思想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爱国报国的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川小学的毕业生任嘉尧回忆道:“校长金松岑先生亲自创作校歌,勉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认真学习,奋发成才。”①任嘉尧:《漫记七十年前》,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52页。同川小学有进行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的传统,“在暮鼓晨钟的熏陶中,英才辈出”②李冷路:《无比美好的母校——纪念同川小学建校一百周年》,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60页。。金松岑在创设同川自治学社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自学手风琴亲自为学生教授音乐,还为学堂的音乐课程亲自编写了教材。由于金松岑的倡导,“重视音乐教学成了同川学校的传统”③金本中:《百年同川旧事》,参见吴江市教育工会编:《一代宗师金松岑》,内部资料,2002年,第67页。。金松岑亲自编写的学堂乐歌将爱国、尚武的精神寓于歌词中,语言铿锵有力,曲调激昂,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立志报效祖国。许多学生深受乐曲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的鼓舞,部分学生在毕业几十年后,依然能哼唱一些曲目,由此可见金松岑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学生影响之深。并且,金松岑亲自创作的乐歌,如《女学生入学歌》[12]、《黄菊花》[13]、《幼稚园上学歌》[14]、《娘子军》[15]等还曾刊于《女子世界》杂志上。《女子世界》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妇女刊物”[16],金松岑创作的乐歌登于此刊,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社会影响。
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金松岑爱国教育思想中的部分主张,如军国民教育思想可能在实际中并未“有什么效果”[17],其女子的部分教育主张也有“不切实用”“极为理想化”[18]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金松岑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女子教育妇女解放思想、爱国音乐教育思想,及重视中西文化融合、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张基本顺应了时势,为挽救危亡的中国培养了一批爱国人才,如革命者柳亚子、文献学家王欣夫、统计学家金国宝、复旦大学化学教授赵仁铸、历史学家祁龙威、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教授张仲寅、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潘光旦等。时至今日,金松岑的爱国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新旧知识迅速更替的时代背景下,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融汇中西文化及学问的“经世致用”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养成“公德”,树立爱国报国之志则是任何时代都必需的。金松岑处于国家危难之际,不以个人利益为先,始终牢记爱国救国的使命,并将一生中的多数时间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其言行当为一个爱国者恰当的诠释,并无愧为后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