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动构式及构式对其内在成分的压制

2019-02-22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论元及物动词构式

李 青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中动构式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以自身的特性对事件发生影响的一类构式。过去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多着眼于结构,研究动词特点、副词的类型和意义,而很少从整体上研究构式对副词、动词的制约。本文从压制的角度探讨中动构式及构式对其内在成分的制约不失为对过去研究的一个补充。

一、汉英中动构式的构式特点

所谓“中动构式”是相对于“主动构式”和“被动构式”而言,它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构式中的动词看似不及物,实则及物。中动构式由三部分构成:NP+V+AP。其中,NP在句法上是主语,但在语义上则是动词(V)的受事;V多采用简单形式,呈现出及物动词的非及物化;AP是动词的修饰语或补足语,多由副词、形容词或介词短语充当。中动构式表达的意义是“一个事件的参与者由于自身的特性而对事件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并使事件以副词或其它成分所表述的方式发生”[1]。中动构式具有[+恒时性],事件具有[+虚拟性[2]。因此,[+状态][+通指][+情态][+类属][+习惯][+潜在]构成了中动构式的特点。

中动构式表状态,在句法、语义平面都能找到证据。首先,中动词后能带表性质或状态的状语,使动作事件状态化,它使不论谁实施动作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其次,中动词虽为强动作动词,但中动构式表示的意义却是一种常态,是人脑中的虚拟事件。由此可知,状态性是中动构式的本质特征,它不受时间限制,它旨在描述某种具体事物内在属性和状态[3](P30)。中动构式动词的强动作性表现在对受事的支配和影响上,因此一些非强动作动词是不能进入中动构式中的。例如:

(1)The wall paints easily.

(2)He paints the wall.

(3)The cloth touches softly.*

(4)The boy touches the window.

例(1)中的“paint”之所以能成为中动构式,就在于它的强动作性,强动作性会使受事发生转变(“墙”变色)。例(3)中的“touch”之所以不能构成中动构式,就在于它的动作性不强,“touch”的动作不能使受事发生变化。

汉语也有中动词,比如比较典型的“V起来”。它也要求动词必须具有强动作性,使动作由瞬时向恒时;由动态向状态转变[3]p31。例如:

(5)这本书读起来很难。

(6)时代精神把握起来可真不容易。*

例(5)中的“读”之所以能构成中动构式,而例(6)中的“把握”却不可以主要在于两者动性强弱的差异:前者是强动作动词,其客体论元经历了来自动词“写”的强有力的影响,并使客体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后者动词对客体论元却没有这种影响。

因此,能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必须是一个能带一个论元的强动作自主动词,那些非强动作动词不能进入中动构式。比如表示“感官”类的动词(如“watch”);含“理解”义的动词(“understand”);含“致使移动”义的动词(“kick”)。

二、中动构式对副词的压制

副词在句中主要充当状语,承担修饰补充的作用。Biber把状语分为情况状语、立场状语和连接状语三类。由副词充任的中动构式的状语一般属于情况状语,用以回答“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等问题[4]。状语的句法位置可以在句首、句中和句尾:

(7)A good many people are always in hospital.

(8)They seriously think about this problem.

(9)They became a student at last.

中动构式的典型形式是:主语+谓语动词+状语修饰语。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在构式中不可或缺。它一般位于谓语动词的后面,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刘正光[5]、Iwata[6]指出,副词在中动构式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不仅影响构式的可接受度,还会使构式类型发生变化。如:

(10)The clothes washes easily.

(11)The clothes easily washes.

例(10)(11)都是合格的句子,但属于不同的构式:前者是典型的中动构式,表达的是“衣服容易洗”的属性;后者是作格构式,表达的是“衣服容易自动洗”。根据强制原则“如果词汇义与构式义不兼容,那么词汇义就要遵从构式义”[7]。因此,副词在构式中的位置是受到中动构式的限制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化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句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句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语义制约的。这说明,语言中的句法结构根本不是“自主”的,而是受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现象制约的。拿这种理论来解释中动构式就很容易理解了。中动构式表达的是“一个事件的参与者由于自身的特性而对事件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使事件以副词或其它成分所表述的方式发生”。试设想如果没有谓语动词对被动参与者的“触发”,事件会以副词状语所呈现的方式产生么?因此,只有在被动参与者和谓语动词结合产生事件之后,才能出现产生事件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作状语的副词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后的原因。

三、中动构式对动词的压制

(一)中动构式对动词压制的表现。Pink认为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都是强动作自主动词,而中动构式体现的是状态义。因此,构式义和动词义产生了矛盾,要使构式义和动词义和谐一致,中动构式必然对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进行压制。中动构式对进入该构式动词的压制主要表现在:及物性、语义、论元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1.及物性的变化。比如:

(12)Mother iron the tie well.

(13)He sells cars.

(14)Natives bribe leader easily.

(15)The tie iron well.

(16)Cars sell quickly.

(17)Leader bribes easily.

从例(12)-(17)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例句中的动词在进入中动构式之前,往往都是及物动词,但在进入中动构式之后,往往被压制成不及物动词。对此熊学亮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动构式中的动词根据及物性强弱可分为两种:不及物和低及物。就后者而言,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潜在的低及物动词。这些动词在进入中动构式之前,即使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都是典型的及物动词,但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下,其及物性被抑制,不及物动词的特征或属性被凸起[8](P6)。也就是说,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在中动构式里是不及物动词或低及物动词,但一旦离开了中动构式就可以是及物的了。及物动词在进入中动构式之前往往具有[+及物][+自主][+完成]等高及物特征,而在进入中动构式后,则往往具有[-自主]等若干低及物语义特征。如果不符合此条件,即使是典型的及物动词,则一般也很难进入到中动构式中。如我们一般不说:

(18)The child destroys murders/poisons easily.*

郭锐、吕叔湘提及语法动态说,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我们关于构式对动词及物性压制的说法。郭锐认为,一个词语在未进入构式之前某些语法性质被抑制,但在进入构式之后被抑制的语法性质就会被激活、凸显,它的语法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9];吕叔湘也认为动词的及物性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属性,它往往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构式对进入构式动词的及物性有压制作用[10]。

2.语义的变化。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经历了由“动作”义向“状态”义的转变,“动作”义得到抑制,“状态”义得到凸显。韩景泉也持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在中动构式形成过程中,动词确实经历了一个“状态化”的过程,即动词由表动作行为转为表状态[11]。例如:

(19)The desks fold away easily .

(20)Somebody folds these arm-chair away.

从例(19)(20)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是同一个动词短语,放入中动构式和其它语言环境,其语义特征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性质、状态,如例(19);后者表具体动作,如例(20)。熊学亮也认为中动词的意义在进入中动构式后受到构式的压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动作动词变成了状态动词,而且还给出了如下的例子[8]p10:

(21)The books sell well enough that they merit their own table at the bookstore.

例(21)只有一个参与者(主语)“The books”。这个句子所描写的已不再是一个事件,而仅仅是主语“The books”的属性;“sell well”所体现出的状态也具有恒时性,即说话人所表达的动作,不是瞬间完成的。因此,这个句子的体貌特征是无界的,这就要求进入构式中的动词必须具有[-暂时性]。此外,说话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所构拟的也仅仅是一个虚拟的事件,所以在语气方面具有[-现实性]。例(21)的主语不是句子的施事,而只是动词的受事,所以句子的主语所体现的是弱施动性特征。也正是因为主语的弱施动性,它不能自主实施某种动作,所以整个句子具有[-自主性]。同一动词进入中动构式和进入其它主动构式所显示意义的不同使中动构式义与动词词汇义发生冲突,即状态义与动作义相悖,这就需要中动构式对其压制,压制的机制就是概念转喻。即通过转喻使原来的构式变成中动构式;使原来的事件动词变为中动词;使原来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并凸显动作(原因)所达到的结果。

3.论元数量的变化。受中动构式的压制,进入中动构式动词的论元会发生一些变化。一般来说,突出“事件性”的构式,动词一般要求两个论元,其中一个论元作主语,一个作宾语;突出“状态性”的构式,动词只要求一个论元。中动构式语义突出“状态性”,因此其动词只要求一个论元。其论元在句法上充当动词的主语,而在语义上充当动词的宾语。由于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在未进入中动构式之前,体现动作性,能带两个论元,而在进入中动构式后只能带一个动词论元,这样就使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和中动构式在语义突出和语法配价数量上出现不兼容或明显冲突的现象,这样中动构式就要对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进行压制。压制主要表现在:在压制的过程中,进入中动构式动词的论元和构式的论元实现融合,以适应中动构式对动词论元的要求。现以例(22)为例:

(22)The food tastes good.

例(22)所描写的是非现实事件,具有恒时性和非事件性。句中未出现的施事具有通指性,它使任何一个“person”都能实现“tastes good”这个动作。因此,例(22)可以解读为:由于“food”的某种特性,促使“tastes”的动作顺利实施,并取得“good”的效果。

总之,动词“taste”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下,其动作义受到抑制,而状态义得到突显。同时,做主语的“food”成了人们认知的“焦点”以及“突显”的对象,使其在句中的位置得到提高,似乎具有动作发出者的地位。这样就无形中挤压了施事的位置,使其在句子中变得可有可无,进而在句子中被隐匿。

(二)中动构式对动词压制的认知解释。进入中动构式的动词是动作性较强的事件动词,这无疑和中动构式义发生冲突。要使两者相容,就必须通过压制,压制的机制就是转喻。Radden&Kvecses曾提出,现实中的施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因素构成了人类行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依托。而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依托的手段就是转喻[12]。Goldberg指出[13],通过因果关系的整合可以消除词汇义与构式义之间的语义冲突。因此,要想深入考察构式对动词的压制及整合过程就要对动词义与构式义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很好的考察。中动构式是以主语特有的属性对事件动词施加某种影响,这种影响或可以表述为某种状态,或可以表述为某种属性,而这种状态和属性正是中动构式恒时性的彰显方式。中动构式中被动参与者的固有属性、事件动词的特征是和中动构式义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中动构式义决定了参与者的特征。因为如果没有事件动词实施的动作,被动参与者就不能准确显示中动构式的意义,更无法确定中动构式中哪些施事可以隐含,从而体现某种价值或功能。正是由于进入中动构式中的动词在构式中体现结果义才使说话人淡化了动作本身,进而突出了中动构式主语的特性,使施事论元背景化。由此可见,被动参与者的属性和中动构式中动词所表述的动作过程是产生中动构式结果意义的内因和外因。

小结

中动构式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以自身的特性对事件发生发挥积极影响的一类构式。作为一个构式,它对进入构式中的成分是有要求和限制的:作为副词,它要求副词必须是表主观评价的一类副词,而且副词的位置对构式的可接受度具有直接影响。作为动词,它必须是强动作动词。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下,动词在及物性、论元数量以及语义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及物性上,动词由原来表及物变为表不及物;在论元数量上,由原来带两个论元,变为带一个论元;在语义上,由原来表动态变为静态。这一切的变化都和转喻压制机制有关,在转喻压制机制的作用下,动词、副词的语义和中动构式义达到相容。

猜你喜欢

论元及物动词构式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