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堂突破实施的策略
2019-02-22杨永厚
□杨永厚
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主题与任务。近20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推进的大量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其他任何实施途径所无法替代的。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当前我们急需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思考。
科学定置,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赋予学生发展潜力,发展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创造的能力。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还应陈述在学习活动中期望学生发生的变化。不能仅阐明教学目标中的有关内容,还要指出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之,课堂教学是通过多元化的目标去提高学生素质的,因而所规划的目标,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目标;既要有面向全体的目标,又要有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的目标;既要有激发兴趣、动机,培育意志、情感和磨炼性格的目标,又要有培养协作精神和合作共事的目标。
挖掘因素,寻找教育的结合点
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透过教材的表层内容,深入挖掘其深层、多元的教育要素,有机、有序、自然、和谐地渗透于教学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依据各个学科的特性,围绕素质教育的主旨和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对所授学科内容进行认真分析、透视、遴选,特别应在课本中挖掘一些深层次的教育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智力因素,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思维潜力的教育内容;2.知识的哲理因素,即能够奠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基的内容;3.知识的情感要素,即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调整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和责任感、义务感、爱国感和具有美感的素材。教师要对所挖掘的教育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并寻找好结合点、切入点,以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优化结构,创构“素质型”和“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合理的结构能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课堂结构就是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集合。为打破以静态的结构制约动态的教学活动的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之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的教学组合。教学结构要力求合乎认识规律,循着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应用的顺序进行。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应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在课内解决,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结构,使之与实际教学活动相得益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引导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创制“素质型”和“创造型”的教学模式,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迎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两种教学模式应体现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之特点。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做到:1.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创造性氛围,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2.教师应该转变左脑优势的观念,改变左脑教育模式,切实重视非语言思维、认识和情感的教育,努力探索和实践左右脑均衡发展的新型模式。3.坚持传授知识、培育技能、训练思维三结合的创造型教育导向。
遴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或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遴选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对众多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因地、因人地选择和采用,切不可盲目仿效,简单移植。因此,在遴选教学方法时必须恪守以下原则:1.复活性原则;2.结构性原则;3.协同性原则;4.表层性原则。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要面向素质教育的实践,还要面向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才可能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和飞跃。在遵循上述原则、遴选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激发兴趣,加大教学密度和力度,提高教学效率。除此策略之外,还应把握导向,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