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工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

2019-02-2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科创新能力院校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0.引言

实践是验证价值的第一要素,无论学生的理论基础理解能力多深厚,他们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真正的操作能力。工科院校与其他大学存在一定差异性,工科院校的学生所学专业基本都具有较高难度,单一的理论教学明显无法培养学生的长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当前多数工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都格外注重培养校内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因培养方向和培养观念上的误差,导致当前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未属于“完成品”。故本着配合国家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许多工科院校便会将培养学生拥有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向。文章也将针对这一方向,进行细致的思考性研究。

1.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组成成分

1.1 拥有前行目的

创新属于绝对性的主动词汇,一个被动的人、只会依赖教师的人,基本不能拥有属于自主的前行目的。同时,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实际上也属于创造者的一种,创造者需要拥有创造的蓝图才能行动,否则其就只能够成为一个单一的实行者。工科学生同样可以带入到上述逻辑中,即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业和能力成长方向拥有主观性的判断,如其想要继续进修,或需要开展属于自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等,这些都需要在学生于脑内加以定位后方能实现。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中,第一组成部分即为“拥有前行目的”。但目的的作用仅仅为标定方向,而并非完全性的动力因素。

1.2 能够掌握大量的已知信息

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逻辑处理能力、工科专业理论能力,但他们在社会时间方面,仍有一些“稚气未脱”的成分存在。面临就业或继续升学,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对未来进行畅想。畅想过程中会产生前行目的和活动思维,但并非所有能够完成目标定位的学生,最终都能够按照预定目标加以实现。而这其中的限制,就是因为不同学生对于已知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已知信息如同需要学生自行铺垫的阶梯,量数越多就代表着阶梯的累积高度越高。而所知信息的质量越高,阶梯就越稳定。换角度而言,当学生能够掌握大量高质量的专业信息、社会信息时,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便越能够得到验证和实行。质量和量数都是阶梯成型的重点,缺少任何一方,学生都无法在稳定和正确的路径中践行自己的创新意识。故“已知信息”就是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核心组成成分,可起到累积和夯实的综合作用。

1.3 学生综合能力需完善

拥有既定条件属于必然成分,但创新这种主动词汇的“活动性”,则需要一些其他的能力作为推动力要素。我们仍旧可分析创新行为的成型过程,来推算学生所需的推动力因素。创新意识的成功推进,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期。在蛰伏期内,学生会不断验证自己所选的目标和前行方向。且人的精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其中一方出现动力下降现象,都会令学生内心生出怀疑情绪。学生必须要拥有坚定的心理,他们需要能够认同和认可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整个创新实践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复杂,他们自己要服从自己的领导,也要做最好的执行者。综合而言,学生需要有和谐友善的思想思维,这样才能保证实践路途中不会因个人个性因素导致矛盾现象的产生;同时学生也必须自信但不自负,如此方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输出,不会因自负造成判断或行为错误;同时最重要的能力即为,学生必须要拥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智商,智商的上限就是最终发展的上限;学生也需要具有百折不挠的品格,实践创新的路途中,学生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屡次失误或失败,故他们的心理素质必须非常优秀,能够坚定自己的思维和热情,也能够完善的完成自我调节任务。以上就是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

2.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成型的干扰选项

2.1 观念上的干扰

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型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个性、观念和能力属于成型和塑造的推动力。但在整个进程中,我们完全不能够忽略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理论上,工科院校以培养高级知识人才和实践人才作为宏观目标,高校便理应配合学生的自我提升计划。但事实上,因创新能力所牵涉到的关联选项过多,如学生的就业质量、职业规划方向等。故使得外界思维极易对学生造成影响。当下的情况为,高校也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也会适当对学生进行肯定。但当学生处在全新的领域中时,简单或浮于表面上的肯定,完全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部分情况下,工科院校宏观教育部门的“不作为”往往也会干预学生的情绪和精神。目前国内多数工科院校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水平,不会及时观察学生的创造性动向,便也无法及时给出鼓励和引导。于是在教学观念的干扰作用下,学生便很难在创新角度下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2.2 课程方面的干扰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到已知信息的途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来源于网络途径。也就是学生在互联网中获取专业信息时,往往就能够获得全新的专业知识。但这种途径下所获取的知识不具有完全的专业特征,且当学生自己并未具有完善的分辨能力时,自身的专业理论就可能会被非专业知识所干扰。第二种则是来源于工科院校。院校内部提供给学生的专业课程和教师资源,就是最为核心的信息输送渠道。学生们可以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和教师进行交流在获取到专业知识。而将高校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加以关联的要点即为,高校必须要保证所有的教学知识都能够与时代发展特征高度匹配。也就是说,一旦高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工科实践设备版本过于落后,就会令学生无法获取到有效知识,进而也就无法继续夯实创新“台阶”。

2.3 教学体系存在干扰

在工科院校中,实践教学属于比较重要的体系结构。且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涵盖整个工科院校的教育结构,从初期的理论实践到后期的毕业设计,都需要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完成。但当前多数工科院校中开展的实践教学都具有普遍的教育弱项,即校方因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无法购买大量的实践设备,在建设实践基地时,也只能以一般水平为目标加以配置。设备数量少就意味着每个工科班级使用设备的时间也会随之变少。目前状况为,每个班级一周之内几乎只有一次直接接触设备的时间,而其他教学时间内教师只能够组织学生对实践行为进行设计。工科学生本身就会在创造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行动优势,他们会拥有专业实践的自主情绪。而当工科院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时间和设备时,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成型热情便会直线下降。

2.4 教师方面存在的干扰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约束者、引导者。同时,教师也是当前校园环境中已知信息收容量数最大的成员。因此无论一个学生是否拥有自主性,是否依赖教师,其在参与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中,都会特别注重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期望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也正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如此深刻的重要性,教师个人能力和思维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才更加不容忽视。当前工科院校中教师的个人能力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种问题即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即教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长效能力,他们认为自己完成了课堂教育工作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往往会认真的研究和设定教学计划,也能够按照计划开展教学。但学生很难在课下再与这些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缺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简单,即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身份的认知存在误差。解决方式应从高校的宏观角度入手。第二种即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工科专业更新快,教导者需要将视角长期放置在行业发展范围内,重视行业的发展速率,也重视工科产业方向和科研方向的运行进度。教师在获取到第一信息后,也应及时对照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良,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能力处在尖端地位中。但事实上,多数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十分固定,他们只会以教材为核心,重视教材中的内容,而不会去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库平台中更新自己的信息内容。于是对应的,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内容便也无法与时代相匹配。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但往往都会苦于无来源。

3.提升工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究

3.1 调转固有观念,更新方法与手段

观念是催动行为成型的既定要素,当校方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时,改良教育观念就是首当其冲的改良要素。首先,校方应该对工科专业内教师的个人教学观念进行调查,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直接与教师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体会教师真正的教育观念。第二部分为以学生为主进行调查。与教师对话会存在一定的不真实因素,但学生作为直接接触教师的核心成员,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具有可取之处。在完成一系列调查工作后,校方可以将调查信息加以整理,如若发现部分教师的确在教学观念方面存在过于敷衍和被动的现象。应立即派专人对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此举的最终目的为,希望通过改良教育,能够令工科院校内部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完善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当教师的个人观念更新后,学生一旦出现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便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帮助学生验证其发展方向的实际价值,从而尽可能减少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的不必要资源输出。

在教法层面中,教师应该审视工科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式。理论上,工科专业最终基本都会处于团队合作和研讨的状态中,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在日常密切与学生展开交流,目的在于透过交流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例如部分学生的口才较好,且具有个人人格魅力,那么在设定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这些学生成为小组长,利用其自身的组织能力,引导组内成员共同参与创新实践行为。而当部分学生在专业层面上极为认真,且具有已经成熟的“工匠精神”时,教师可以要求这些学生成为“小导师”,即作为另一个已知信息传播者而存在于班级内部,负责用自身经验和创新意识影响其他的学生。在课堂中,当小组结构已经成型,教师便可以直接降低自身的课堂“地位”。教师应尽量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的实践行为提供指导。但不直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横加干预,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

3.2 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升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故工科院校也应该重视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提升。具体,校方可以在地区范围内部与其他的高校合作,创建出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由多个院校共享同一个教师培训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本校所输出的资源量数,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多个院校的教师协同发展,共同进修。经验如若以单线进行传播,则传播效果较差,而当教师教学经验能够以网状形态传播时,那么信息传播覆盖面和最终的影响效果便会直接提升。这也是高校需要以组合形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另一个原因。工科院校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时,应该按照固定的周期进行。例如每个月开展一次经验研讨会,半年进行教师能力测验和培训等。务必要在教师部分中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减少教师的工作惰性。当教师能够具有创新意识时,他们才能理解学生的创新需求,便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改进设备,增加实践时间

对于大学生来讲,时间和设备是锻炼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必须品。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先改良校内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增加校内的设备数量。同时在增加工科实践设备后,校方应该重新编制课程体系,应增加工科专业学生使用设备的时间。不仅如此,高校也需要定期维护设备,时刻保证学生需要验证自己的创新理论时,能够使用相对完善的设备。同时,校方也应该重塑教育教学体系,需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务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大量的实践环节。工科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几节课程完全不够。因此校方也应该与工科专业内的教师进行商议,可以为能力出众的学生单独开通设备使用时间。这样一来,校方便可以在多个层面中实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语

综上,文章以工科院校作为背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干扰因素和具体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应该从改良思路、提升教师能力等多个层面入手。且要做到将管理者、教师、大学生构造成三者共同努力,共同协作的系统性结构。本文所给出的观点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深入而言属于笔者个人的看法与见解。希望各个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够按照不同工科院校的教学特色来进行筛选应用。直至提升国内工科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工科创新能力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