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老子》的生态哲学

2019-02-2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万物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当前生态问题已是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问题。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运动,也是从这时开始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发展至9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关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章以《老子》为出发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

1.《老子》的生态哲学依据

1.1 深入贯彻生命之道

对于自然万物的存在,老子认为其与“道生之,德蓄之”有密切联系。万物生存关键在“道”,随后的生命维系则在“德”[1]。在《庄子》中,提出了“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这一观点,正所谓“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管子。心术上》中有“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的思想,其中所涉及到的“德”,即“有得亏天(道)而内具于己”中的“得”,如果说“德”为实际事物中的体现,是“道”作用的体现,那么便有“德者道之功”这一说法。

相关调查得知,“德”这个字由周人创造,从甲骨文中“徝”这个字演变而来,其下再加“心”即为“意”,有全其下身之意,最早的含义是保全生命,由此也可以将其理解保全生命。所谓“道”,即全局概念,任何变化都源于道,“德”其生命之道的体现,呈现出整体性特点。若“道”体现统一性原理,“德”便体现了个体性原理。“德”系单纯针对某一事物,个体生命一方面具备“德”性,另一方面也带有局限性的特点。个体生命在“万物并作”影响下方可得到延续,形成连绵不绝的生命。个体生命带有局限性的特点,立足于“不道”的角度,“早已”即为“不道”,也就是老子提出的“失道而后德”根本原因。

1.2 纵横视角的生命之“德”

站在“德”的角度,分别分析纵向、横向的生命之“德”。“德”横向视角,自然万物组成了有机整体,其中便包含“人”,作为大型生态系统,生命之德主要体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意义,可以将自然当做人的一部分,破坏生态也就是伤害自己的身体。

“德”的纵向视角,生命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德”形成了连绵不止的生命之流,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出“德”。针对“生命之流”,除了具备所有生命形态之外,也包含无机界所有事物,生命之流内部“万物并作”,其原因在于“德畜之”使得生命之流连绵不止。关于这一点,恰如老子所言:“天地之间,其犹橐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老子》的生态哲学基本要求

《老子》五十九章中有“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这一说法,用来理解生态哲学最为合适不过,由此也可以总结《老子》对于生态哲学的基本要求,即深根固祗、长生久视。

2.1 深根固祗

对于人来说,存在于世界的形式主要依靠肉体,肉体的存在,是人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身体的存在,使得不能脱离肉身在世界上存在,也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领域,为生存带来限制。《老子·十三章》中有“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一说法,由此指出“人之大患”源头,可谓是最大的局限[2]。现如今,人们生活的同时不断满足自身欲望,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社会的“诱惑”,恰如《道德经》中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3]。”若将经济发展的真正意义局限在经验生活作用,却不重视实现人生价值,便使人内在价值被掩盖,只是满足于短暂的物欲。所以,人生在世最为关键的是生命的延续性,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才能够创造历史,由此可见身体的重要性与脆弱性。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出了“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4]。”,可见其对于生态哲学的想法,强调“无为”“谦下”“守静”,达到“深根固柢”的目的。

2.2 长生久视

人生在世最为关键的维度便是时间,所谓“长生”,即是人生在世的重要前提,也是“深根固柢”的主要含义。以“德”为前提对其加以理解,其“长”并不只是简单的形成生存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维护所体现的天然长度。“长生”是满足“德”性的一项主要因素,“长生”也可以用来指代精神层面,正如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5]。要想实现“长生久视”这一目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绿色食物补给能量,只有如此方可达到绵延生命之流的目的。

3.《老子》的生态哲学实现途径

3.1 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活于世追寻生命的本质即自然,人无法脱离自然界存在。正如《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由此指出生命活动最高级的标准即为“法自然”,用在生态哲学领域,建立生态文明,主动发现生命的价值,达到“人法自然”这一目标。“人法自然”包含尊道和贵德两点内容,不仅要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还要正确认知自然万物存在的生命价值,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转变。《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观点,对人法自然和尊道贵德进行了解释。

此外,要想真正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必须做好“知常”与“法自然”,对自然深入探索,大力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最终达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目的。以“知常”“法自然”为前提,逐渐向“善为”的方向发展,“善为”也可以被理解为“事善能,动善时”,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发挥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在合适的时机下建立生态文明。引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这时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善为”的主要体现。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一味排斥,其本身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与“道”相类似,以此来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3.2 做到少私寡欲,去甚,去奢

人的生存需要能量的补充,人类文明也是以自然为前提。但是,现如今人类只知从大自然中索取,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若人的需求不合理,即使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无法其不断扩张的欲望。自然界的资源存在有限性,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只是一味索取,终有一天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需要长远的发展目光,按照现有条件合理追求个人利益,并且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将恒定资源转变成可利用形式,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过于激进。

人类生存与欲望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味纵欲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甚至会引发生态危机。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但是人却不能完全无私无欲,关于这一点,老子也提出了“见素抱补,少私寡欲”的观点,保持内心平静,享受物质要有合适的度,不要因为一味纵欲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老子提出:“我有三宝,…-一目慈,二目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强调节俭的重要性。以经济为例展开分析,任何商业活动均会对自然造成影响,变化本身带有不可逆性,但是应用现代技术却可以将变化成为高度不可逆。所以,经济发展也要有“度”,一方面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的伤害。

3.3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针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如果局面比较安稳,更容易持守,若事变无任何迹象,则更加方便谋划。当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很容易被破开,如果微细时则十分容易消散。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当其被破坏之后,遭受的危害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会波及到全人类,体现危害大、无法治理的特点。面对生态问题,需要遵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原则,构建完善的生态问题防范机制,以免发生“蝴蝶效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不能再继续沿用“先发展,后治理”这一模式,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

《老子》第十五章中提出“古之善为士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对于未发生的祸患,及时发现并且制定解决对策。针对生态危机同样如此。好比物流业的胶带使用量,物流行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胶带使用量非常大。2015年我国快递量高达200亿件,若每件快递使用胶带为1m,那么数目可想而知。胶带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是一种无法快速降解的材质,对于皮肤、呼吸道的危害非常严重。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生态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处理不到位,或者是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现如今生态问题十分严重,依然可以从传统文学中寻求思路。老子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意味着不管是生态系统建设还是生态环境治理,都要打好基础,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逐步推进,从而获得理想的成效。

4.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当中的思想,其作用并非只在文学领域,也可以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发掘,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