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武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2019-02-22兰润生冯圆圆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熙宁武学变法

隔 超,兰润生,冯圆圆

(1.集美大学 体育学院;2.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3.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 研究缘起

古之为学必取士,取士必文武.武学,在我国古代是指专门培养国家军事人才的教育机构,其与选拔武备人才的武科举密切相关,与当今武术学相区别.经过cnki检索,以“武学”为关键词获得的论文总量近800篇,但以古代教育机构为义的“武学”相关,则仅40余篇,可见对古代武学教育的研究相对不足.其中有关宋代武学的研究论文不下20篇,证明宋之武学在武学发展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这些研究成果多是在阐述武学制度史的同时,以极为有限的篇幅肯定了北宋王安石的武学创举和军事意义,而未有专门文章就其武学教育思想的根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进行周详地论证.王安石教育制度的改革涵盖了太学、律学、医学及武学等范畴,今相关领域学者皆有深入探讨,而唯有其武学改革思想尚无专门讨论.对此展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代武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

赵冬梅在其著作中认为中国武学始于北宋,正式确立于公元1072年[1].周兴涛在论文中肯定了她的说法,以为北宋武学制度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史、军事史、制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2].据现有文献来看,此类说法较为权威.《新唐书·选举志上》载:“长安二年,始置武举.”[3]但唐史中未见有载武学之制.《宋史·职官志五》则记:“庆历三年,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八月,罢武学……熙宁五年,枢密院言:‘乞复置武学 .’”[4]3915其中,“庆历新政”期间所始创之武学,历时区区三月,制度尚未健全便被废置.而熙宁五年(1072年)武学重置,肇始于王安石变法,由于该变法长达十数年(1069-1085),期间武学这一新型教育机构在生源、培养乃至武学生出路等的制度管理上得以完备.尽管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北宋以还,武学仍照此相继完善并运行了二百多年,这实际与王安石草创武学之意图及其重视培养军事体育人才的深远影响不无关联.

2 王安石武学教育思想根源

2.1 受儒家改革思想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宰相,他是熙宁变法的发起者,也是北宋武学教育制度取得重大发展的谋臣.众所周知,王安石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人谈及王安石,亦多论其诗文成就,多少埋没了他的军政抱负.和大多数的古人一样,王安石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孟之道在这个文人身上却早早显示出了大将之风,其早年作诗《闲居遣兴》云:“南去干戈何日解,西来驲骑此时奔.”[5]567此诗作于景祐二年(1035年),时王安石不过十五岁,正是学子闭门苦读、不谙世事的年纪.当时北宋与辽、西夏战事不断,积贫积弱的社会矛盾尖锐,王安石不仅关注时事,更在诗中表达出忧国忧民、意欲奔赴沙场安定边疆的志气.国无虎将强兵的社会现实,促使王安石敏锐地注意到北宋王朝重文轻武教育风气的弊端,由此意识到改革教育的重要性.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论及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希望以此勉励宋仁宗有所作为.孔子以兴教育、图改革为己任,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他的治国主张并未得到任何国君的采纳.其为臣子中的圣人,改革尚且如此举步维艰、知难而进,后世变法又怎能轻易而就?王安石以此劝说宋仁宗施行变法,尤其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上,王安石主张当权者予以足够重视,这显然是出于他对孔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崇备至.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恢复相位,其奉勅注解的儒家经典《三经新义》也呈给了皇帝,这是他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由此可见,王安石的整个变法过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北宋积贫积弱的国情,其欲设立武学教育的动机也因此潜移默化,有所陶染.

2.2 受范仲淹“庆历新政”影响

北宋历来以文治国,长期自上而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由此造成士民文弱、边防松懈的内忧外患.王安石曾作《白沟行》描述宋辽边界的荒诞景象:“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5]331于毫无血性、对辽民不设提防的北宋边防守将十分痛心.庆历三年(1043年),时为宰辅的范仲淹、富弼等人深感国家武备薄弱,主张设置武学培养军事人才,宋仁宗锐意进取,“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但朝中议员认为,即便如诸葛亮、羊祜这样有名的军事战略家,也未必去专门研习《孙》、《吴》一类的兵书,认为“立学无谓”[6].同年八月,仁宗下令罢武学,为期95日的庆历武学匆匆落幕 .[7]

当时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对范仲淹等人策划的“庆历新政”的失败深感惋惜,但新政置办武学却为王安石日后的变法提供了思路.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出知杭州,王安石也在浙江任鄞县知县,因敬仰范仲淹,王安石作《上范资政先状》求见,二人始有交情.为此王安石在《谢范资政启》中不吝言辞表达了对范仲淹政绩德望的赞誉:“伏惟某官,道宗当世,名重本朝,思黄廊庙之材,均逸股肱之郡,即还大政,以泽含生.”[5]200以至于听闻范仲淹去世,王安石悲痛不已,作四百多字长祭文追悼.其中总结范仲淹生平功绩时言:“讲艺弦歌,慕来千里.沟川障泽,田桑有喜.”[5]626对他办校讲学、教化民众的事迹进行了歌颂.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曾临危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延州知州,指挥宋军与西夏作战.北宋向来实行“将不专兵”政策,但作战期间,范仲淹以为将领的才干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若以官衔高下决定武将的任用资格,战事必败.便擅自选派兵马、提拔本部将帅,最后成功击退了西夏的进攻.正因如此,王安石在祭文中便以极大的篇幅记述了他奉命出征、选拔将领、收揽人才之功,甚而对其“走敌完邻”的丰功伟绩敬佩有加.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及其教育理想,给年轻的王安石以深刻的思想引导.可以说,十几年后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由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的改革精神.

3 王安石武学教育思想内涵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熙宁变法”由此拉开帷幕.《宋史·选举志三》载:“神宗熙宁五年,枢密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4]3679而在此之前,王安石或在其诗文中透露,或多次上书与当权者谈论过与武学教育相关的问题,细究其中之思想内涵,确为其变法期间的武学建设埋下了伏笔.

3.1 试图打破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武人出身,显德七年(960年)黄袍加身后,为恐后人效仿,便极力削弱朝中武备力量.自是而后,北宋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这已是今人皆知的史实.范仲淹等辈有志于改变这种现象带来的弊端,但新政武学早夭,这一工作就留给了王安石.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5]6,围绕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深度挖掘症结所在,其中有关社会风气和人才教育的犀利进言不乏真知灼见.“今之学者,以为文武异事”.不屑知武事,这实际为有宋一代文人的普遍心理,他们自命清高,将镇守边疆的事务推脱给士卒;然而武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便造成军队上下充斥的皆是素质低下、身无长技的普通士兵.王安石将之归咎于“教之非其道也”:“夫不严其教,高其选,则士之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也.”将当时“天下学士以执兵为耻”、“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的社会现象皆归咎于教育的不得当,与此同时强调了专门培养和选拔国家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王安石首先做了宋仁宗的思想工作,“先王之时,士之所学者,文武之道也”,“边疆宿卫,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当慎重者也”.王安石对文武之道缺一不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主张文武兼备,认为士人无论才能如何,武事“未有不学者也”,他以古代帝王的教育制度来告诫当权者,应当重视边疆的守卫,绝不可在人才的教育和选拔上掉以轻心.其次,王安石主张士兵要加强武艺培养,以提高守卫边疆的战斗能力,说“至于射,则为男子之事.苟人之生,有疾则已,苟无疾,未有去射而不学者也”,以为射箭作为“威天下、守国家”的重要工具,是男子理应掌握的一项技能.又说“在庠序之间,固常从事于射也”,认为在学校射箭应当作为日常的训练,目的是“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而使士人“朝夕从事于此”、随时从中选拔人才用以镇守边疆的实用主义则是王安石主张培养士人武艺的最终目的.

3.2 以培养军事体育人才为教育目的

北宋长期遭受北方民族的军事挑衅,自宋太祖以来,朝廷就实行“养兵”政策.所谓养兵,就是大量征收农民、难民,军队人数不断扩充,但作战能力却异常低下.据今人统计,太祖之时养兵就达到了22万人,到仁宗庆历年间竟已经增到125万人.[8]同时,“将不专兵”的军事策略,对军队整体作战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劄子》中对此描写道:“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9]直言不讳地指出士兵疲老、缺乏训练、相互姑息笼络等弊病,而不为之择将、没有公开的教育和选拔人才制度则是造成北宋兵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恢复武学教育之先,王安石已经表现出以“精兵择将”为强兵手段的办学宗旨.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结束舒州任期后返京,期间曾作著名的《省兵》[5]421-422一诗,其中有“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宋军以众敌寡,结局竟不过落得一个“幸全”,读来令人心酸,而根源正是在不严格挑选将领,仅让士兵防守边境的政策问题上.又有“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描绘了宋兵长期骄惰、回乡后不晓农事的尴尬境地.最后,王安石以“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作结,指出选拔良将、裁减士卒是改善眼下“弱兵”、“冗兵”等弊病的出路.

王安石以“精兵择将”作为强兵的办法,集中体现了他对军事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重视.“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9],认为不是通过正途选拔出来的守将,原本就难以捉摸他的才干,加之调动频繁、游说众多,其真实底细就更能以假乱真.因此,在王安石看来,确立一个集人才培养、管理、选拔、除官为一体的成熟机制,方能从根本上缓解北宋积弱的内患.

4 王安石武学教育理想与北宋现实的矛盾

北宋自熙宁五年“诏于武成王庙置学”,武学制度便随之确立.此后元丰、崇宁、政和、靖康,则是相继在教官制、办学规模、武举等旧制上进行革新,进一步完善了王安石时期的武学发展.从武学教育史而言,熙宁武学的设立在制度上确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将之置于当时北宋社会背景上进行观照,王安石这一教育理想并未完整地付诸实践,可以说,他的武学教育理想与北宋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宋史·选举志三》载:“先是,枢密院修《武举试法》,不能答策者,答兵书墨义.”[4]3680墨义,即令士子笔答经书大义,这本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枢密院却在《武举试法》中规定为武举题目.王安石对此极不以为然,认为武科举选拔人才是“以备御侮之用”,要求武学生记诵经义乃是“学究之流,无补于事”.由此可见,王安石设立武学之初就对武学生员的出路有着清晰的规划,这与他的武学办学宗旨是十分吻合的.正如他在《白沟行》所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他始终理想着北宋能出现一个如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镇国.但遗憾的是,在王安石设立武学期间,北宋却未因此选拔出一位有史记载的名将,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但仔细分析当时的武学制度,似乎又有迹可循了.

由《宋史·选举志三》对熙宁武学制度的记载可知,当时武学是由兵部和内藏库掌管,教官也是选任那些懂得兵法的文武官员,这些都很合情合理.但“生员以百人为额”、“生员及应举者不过二百人”的招生限度却暴露了朝廷对武学人才任用的变相忽视.对比几乎同一时期的太学生员,“庆历尝置内舍生二百人.熙宁初,又增百人,寻诏通额为九百人”[4]3660,武学生员的招生水平就显得极为惨淡了.

王安石曾作《送郑叔熊归闽》一诗赞誉军事人才郑叔熊,其中云:“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 .”[5]363但纵观北宋青史,却不见此人有何功绩,恐怕与其不受朝廷重用有很大关系.而北宋以“前世忠义之节”教导武学生,也大受当今学者诟病.总而言之,武学制度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武学人才的出路,扼杀了他们上阵杀敌、精忠报国的机遇,更与王安石复置武学初衷愈行愈远.

5 王安石武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纵观王安石一生执拗所求,不外乎富国强兵四字,使他当之无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正因如此,他试图打破陈规陋习的胆识与一意为国家培养军事体育人才的拳拳之心,并不随其变法的失败而有所折损,反而更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以当代眼光审视王安石,其武学教育思想的价值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王安石通过在外任职等机会对北宋内忧外患的国情有着全面的了解,他深刻意识到重文轻武社会风气与国民体质文弱的弊病,为此提出武事“未有不学者也”的大胆思路.他主张从学校体育着手,试图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积弱的现实问题,并希望以此达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这一“全民皆兵”的见解在当时不但独到中肯,将之放在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大背景下,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其次,王安石的武学教育与其军政目的密切挂钩,即主张体育与军事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制度.“教士以射御为急”,这是符合古代作战要求的武艺训练项目,因此学校教育也应以此为准进行人才培养.在当今学校的日常体育训练中,适当加入军事体育项目,不仅能为青少年日后参加军队训练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国民忧患意识.

最后,熙宁武学既开武学教育制度之先河,它在古代体育教育体系中便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安石作为熙宁武学制度的提议和维护者,其武学教育思想对我们研究古代体育教育史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熙宁武学变法
《全宋文》沈邈文辨正
星河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徙木立信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笼中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