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小镇 引领乡村振兴
——以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为例
2019-02-22王梦可
王梦可 孟 春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绿色生态建设要求下,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特色小镇亟待解决“城市病”,因地制宜地推动新型特色城镇建设。各地也要牢牢抓住这一战略平台,以本地特色资源为核心,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新模式,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创新发展[1]。
2016年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发元年,在浙江省经验的全面推动下,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模式推向全国,全国开始新一轮城镇化的实践浪潮。以特色小镇开发实践来促进小城镇开发建设,是作为城镇与农村的连接纽带,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重要“发动机”[2]。在此新兴浪潮下,苏州市政府也抓住潮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来迎接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黄金期。2017年5月,江苏省公布了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入围名单,共有25家特色小镇成功入围,镇湖苏绣小镇也名列其中。在苏州高新区政府引导下,开始以苏绣传统手工业为核心打造特色小镇,以期寻求新的传统经典产业再生增长点。
1 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建设规划
1.1 总体目标
2017年,镇湖政府本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苏州高新区抓住热点,将手中的34亿元投入“苏绣小镇”这一重点项目中,将自己手中的资产充分用在刀刃上,用来搭建带动苏绣产业集聚的舞台,从而实现苏绣产业调整升级。
其首要目标是非遗传承,本着聚焦苏绣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充分整合各领域资源,推动手工业发展和技艺传承,保护性传承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拥有8000名绣娘的“刺绣艺术之乡”享誉中国、走向世界。
另一个目标是文旅融合,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立足于苏绣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产业聚集效应,由“苏绣制造”向“苏绣创造”跨越[3]。
1.2 具体规划
苏绣小镇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创发展的理念,以“非镇非区”为核心,从而围绕传统产业再生化,布局打造未来核心产业创新发展规划[4]。
1.2.1 苏绣小镇的“生产”功能。为实现小镇的“生产”功能,根据规划,绣品一条街将改造成集聚多家苏绣商户的步行街,同时将街道景观全面升级翻新,推陈出新。绣品街内还将引入太湖水,打造水系景观带。以水系、铺装为丝线,以广场、巷口为针脚,通过外立面改造和道路景观提升,打造集销售、展示、博物、休闲和生活于一体的苏绣文旅融合示范区。此外,为了创新传承苏绣文化,将苏绣文化打造为记忆名片,还设置了产业孵化器、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模块,推动苏绣产业集聚升级[5]。而绣品街的南端将打造一个小镇客厅,建成后将承担办公、会议、服务、共享、孵化和商业等功能。同时,在刺绣艺术馆打造小镇对外展示的“窗口”——苏绣小镇展厅,多手段、全方位展示苏绣小镇规划。
1.2.2 苏绣小镇的“生态”功能。为开发苏绣小镇的“生态”功能,苏绣小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太湖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开发太湖湿地公园,同时配套生活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镇湖南小镇,从而为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更好地传承苏绣文化,实现生态与文旅的有机互动[6]。
1.2.3 苏绣小镇的“生活”功能。鉴于苏绣小镇“生活”功能不足的问题,由于苏绣小镇一直以苏绣产业为主导产业,所以未引入工业及服务业,因此导致生活配套设施匮乏。本着就地改良的原则,在特色小镇的南北小镇中间打造邻里中心等一系列生活基础设施,以满足外来人口及镇湖本地人的基本生活娱乐需求[7]。
2 苏绣小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在苏绣小镇建设过程中,基于苏绣产业发展瓶颈期遇到的一些隐忧,也成为铺设规划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苏绣小镇作为传统资源禀赋型特色小镇,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困境,也是传统经典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政企理念互悖
在构建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为获取有效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引入PPP融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PPP模式真的是“万金油”吗,值得思考。PPP模式即政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充分盘活市场资本。通过PPP模式可以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注入“资金池”,既可解决政府负债过重的问题,还能与社会资本共同分担风险,政府和社会资本实现有效良性互动,充分盘活社会资本。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呈现出政府与企业的驱动力相违背的现象。
据笔者了解,在苏绣小镇构建过程中,项目总投资34亿元,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自有资金2亿元,之后通过贷款、债券、股权基金、PPP等融资形式解决剩余资金问题。关于后期资金回收收益,产业收益预计达70%,而湿地公园、娱乐、旅游收益占30%。政企合作模式为获取预期的收益,苏绣小镇也推介出“文化+旅游”的方案,即构建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市场,让苏绣小镇成为旅游目的,虽然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开发能实现生态与文旅功能的良性互动,然而笔者恰恰认为这是问题所在。以“苏绣文化”为卖点,这种过度消费文化可能会造成事实上对于苏绣文化的忽略,只是对于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文化+旅游”的功能融合内涵理解不到位,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这种根本上的企业趋利性,导致政企合作模式中往往会虚化特色小镇构建的灵魂“苏绣文化”本身。
这种实际意义上政企理念相悖根源就在于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往往以满足公众利益需求为发展目的,而企业作为私人组织,往往以获取私人利润为主要动力。这也就从根本上导致政企合作势必会导致公共服务的有限性,也会造成事实上的特色小镇文化功能开发不足。
2.2 产业创新后劲不足
传统经典产业往往以本地经典文化资源禀赋为基础,然而这种传统经典产业面临的尴尬窘境莫过于创新后劲不足。变则兴,不变则亡。是否可以与市场握手言和,决定着历史经典产业的未来。如今,历史经典产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激流勇进,以“文化+”“互联网+”为手段,来寻求产业新一代增长点。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传统经典产业可能就“慌了阵脚”,如何才能“老树发新枝”,如何将产业、文化与市场深度连接,将产业做大做强,是苏绣产业需要正视的问题。
传统经典型产业创新不足是与市场一场利益博弈的结果。苏绣产业摇摆不定的发展历程也是传统经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缩影,创新不足是其通病,应思索在与市场并肩的同时,保留产业本身的特色,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创新变革中也必须清楚文化不是商品,不可过分迎合市场,还得有自己的“傲气”,莫不可为了“五斗米折腰”。如何将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变革创新,同时与更多新兴元素融合时保持“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8]。
2.3 人才队伍匮乏
21世纪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在文化经济潮流下,传统经典产业型特色小镇也抓住“文化+”这一概念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升级。但是,基于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匮乏问题给经典产业泼了冷水。基地、孵化器、各种创新创业平台都搭建好了,却找不到人来“唱戏”,的确很让人犯愁。传统经典产业型特色小镇如何实现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转变,需要的就是有技术、有学识、有创造力的人才。
苏绣产业依然面临着“上忧下患”。一方面是镇湖绣娘普遍年龄层次较高,大多数在50岁左右,年龄构成不甚合理,年轻的绣娘比例较低,后继人才的培养基础较为薄弱。而且镇湖绣娘学历水平较低,80%以上绣娘的学历都在初中水平以下,因此囿于本身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很多绣娘只是“借他山之石”,借助他人的针法、绘画、摄影为底稿用以糊口,还一不小心就会吃官司。另一方面是人才断层导致苏绣技艺“后继无人”。首先,苏绣技艺本身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童子功”,很多绣娘都是从小跟着自己家人开始学习,而且苏绣针法复杂,多达40多种,一两年根本不可能参透其中奥义。其次,苏绣技艺更多的是“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偏向家族式、学徒式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模式比较封闭,而且比较粗放。所以,其困境在于苏绣技艺传承的群体不可能公开培育,这种事实上的“内化”传承也会渐渐让很多技艺失传。然而最重要的是刺绣比较枯燥乏味,需要真正的热爱及极大的耐心,而且也不是人们都期望的“白领”工作,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也加剧了刺绣人才的缺失。
3 苏绣特色小镇建设路径
3.1 科学制定规划,着眼于小镇“特色”
在构建特色小镇时,由抽象概念规划到具体实践,往往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在前期规划时,由于没有科学规划,地区特色定位模糊化,前期“狮子大开口”规划目标过大,只是将一些更容易展现表面效果的概念强拉拼凑在规划蓝图上,实际上未与小镇实际特色产业相结合,刻意或无意模仿其他特色小镇所谓的科学经验,结果造成“千镇一律”。这种事实上的建小镇,也被人诟病“换汤不换药”,只是拿着本地的优势产业圈钱占地罢了。
因此,在打造苏绣小镇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将本地苏绣产业纳入规划核心位置。以苏绣产业为核心,将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配套基础设施规划有机结合,“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聚焦融合,从而聚焦苏绣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回归特色小镇本质,将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产业打造融创发展[9]。这样方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也防止陷入“千镇一律”陷阱中,有效地推动苏绣小镇由同质化恶性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发展。
3.2 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特色小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然而,往往传统手工产业“小、散、乱”,技术门槛偏低,利润空间较小,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传统手工业,技艺壁垒较高,创新后劲明显不足。虽然本地传统优势资源丰富,但是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本地经济发展,高端要素如高精尖人才、土地、技术、运转资金等严重匮乏,城镇化速度与城镇特色发展不匹配等问题。于是“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以寻求传统产业再生化。
在规划苏绣小镇时,要整合镇湖片区优质资源禀赋,着眼于产业创新这一发展轴,打造苏绣文化IP,扩大苏绣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拓展绣品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技艺本身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客户群体开拓,注重族群培育,从而让苏绣产业植入生活、植入时尚、植根文化[10]。同时,要立足产品发展轴,快速、高效地研发或创造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苏绣产品或衍生物。通过优化苏绣产品技艺,提高苏绣产品制作效率,丰富苏绣产品表现形式,从而使苏绣产品提高创新活力,占据市场份额。双条轴线齐头并进,打造新时代背景下苏绣发展模式,从而促进苏绣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刺绣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11]。
3.3 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培育人才
在苏绣小镇建设过程中,首先注重对刺绣人才的培养,即“育才”。一方面开设“少儿刺绣班”培养技术人才,并出版教学教材配套使用;另一方面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培养有学历学识的绣娘。同时,促进有创意的绣娘与画家、艺术家、摄影家合作,成立刺绣版权许可交易平台以防应对“版权纠纷”。其次针对人才断层,苏绣小镇计划建立刺绣学院,计划打造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的实习基地,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青少年,发挥14名大师级队伍引领作用,培养更多的“科班”苏作专业人才,即“留才”[12]。同时,筹划建立产业创新孵化中心,配套实施高新区出台的《苏州高新区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即“引才”,提出对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人才进行相应的扶持奖励。特色小镇将成为苏绣小镇创业创新的载体,为引进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优质的创业创新环境设施[13]。
4 结语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基本遵循,让新思想根植于特色小镇创建中,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创新经验和实践支撑。新一轮特色小镇创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载体,把人民期盼的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更充分地体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