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型乡村转型发展措施
2019-02-22梁浩源
梁浩源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3)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土地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且是每一位农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革和变化,传统的农村土地规划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如今的土地利用需求。所以,当地政府应依据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优化。
1 基于促进新型农村转型发展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相比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规划来说,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重点应是促进村域范围内土地、人口、产业三者协调发展,所以与乡级、镇级、市级的土地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完善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能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活动类型对土地的用地布局、用地分区的划分进行优化,进而促进经营管理模式的升级与优化。相比宏观角度的土地利用规划来说,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更强的力度,也能实现更为细致的管控。
当地土地规划人员需要在乡镇级规划的约束下,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中,并确定土地利用分区,同时绘制出准确的各类用地图示,做到图像、数据、实地三者协调统一,而且需要与乡镇级的规划相契合。完善的图件,能为后期农村资源合理利用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对于农村居民点,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布局,但是其原则应以尊重农民意愿为主,并详细调查当地农村群众的数量、居住位置、居住用地规模,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农民群众选择更为优质的生活点,同时需要预留农村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对于经营性建设用地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这样也能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工作中应积极实现闲置散乱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提高居民点的聚集程度,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能实现生活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并建设配套的化粪池等污染物处理设施,避免生活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群众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基本农田保护区区界应是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红线,不得以各种理由破坏基本农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详细调查当地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规划中针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定相应的制度,提高基本农田保护效果[1]。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以及占地比例都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规划中应具有指导当地产业发展定位的相关内容,该内容需要在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定位,同时可以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的发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下新型乡村转型发展措施
2.1 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划定调整,保证粮食安全,促进耕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有序开展
由于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去的土地规划工作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审核,对于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其调整应保证满足上一级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且与乡镇级土地规划相契合,并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作为基本原则。将生态环境、耕地质量、地质安全等作为重点分析因素,并在规划中要求责任落实到人,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后续耕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有序开展。
2.2 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促进多样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发现,农村宅基地是引发矛盾的源头,同时矛盾的发生与不完善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将本村宅基地实物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指标在规划的控制引导下入市流转,并用于当地经营性建设用地,以有效解决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优化军民居住点用地布局。
2.3 建设具有风味的农民新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生态保护分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群众愿意来到乡村感受乡村生活。并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农村出现劳动力剩余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符合国家要求的“农家院”,促进农民新村的形成,让农村成为当地风景优美的休闲度假区域。同时,需要当地政府根据每个村的风土人情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并优化生态保护分区,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3 结语
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划定调整、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建设具有风味的农民新村等,都能有效促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下新型乡村转型发展。另外,只以村域的角度来看待新型乡村转型发展还远远不够,土地利用规划只是当前所探索的实现途径之一。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从更广的区域、从城乡发展体系等全局视角来引导乡村发展。未来不仅需要关注城乡体系,更可构建一定区域内的乡村体系,注重不同乡村的错位发展,刺激乡村间健康竞争、相互协作,从而促进新型乡村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