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昌吉州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2019-02-22哈尼马提尼合买提夏国杰熊祖华张建云
哈尼马提·尼合买提,夏国杰,熊祖华,张建云
昌吉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 831100
1 昌吉州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对实现昌吉州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2]。随着棉花优质、高产、机采生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昌吉州棉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培育形成了棉花配套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增产水平、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
1.1 采取的措施
1.1.1 把好品种选择关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品种入手,品种作为突破口,选择推广适宜昌吉地区气候特征的棉花品种,以中早熟新陆早系列品种(新陆早50号、57号、61号、65号、66号、42号、46号、73号等)和搭配早熟品种,严格棉花品种过多造成混杂乱,同时推动品种遴选工作,选择生育期均在125 d以内,品质优、结铃性好的品种。
1.1.2 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科学制定配套的农机农艺措施
采用超宽膜1膜6行栽培模式,部分1膜3行和1模4行模式,膜下滴灌,膜宽2.05 m,13~24穴,种植密度0.9 万~1.8 万株/666.7m2,株高 80~110 cm,实现精量播种,播种量1.2 ~2.5 kg/666.7m2。
1.1.3 提升机械化装备能力
昌吉州大力推广棉花机械化技术,借国家惠民政策号召,不断提升装备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提高棉花机械化水平和机采率,基本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1.1.4 加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施全程化学控制技术,全生育期用缩节胺化控5~8 次、用量10~20 g,棉花化学催熟脱叶2次,用量100 ml/666.7m2、成本7元/次;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30%,统防统治覆盖率70%以上,减少施药次数2次,化肥利用率逐步提升,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双下降”,化肥减量30%~40%,为昌吉地区棉花提高竞争力夯实基础。
1.2 取得的成效
1.2.1 棉农种植意愿增强
昌吉州 2018 年种植面积 15.8 万 hm2,2019 年16.2万hm2,较2018年增加4 000 hm2;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18 年平均籽棉单产突破370 kg/666.7m2,2019 年预计籽棉单产达到400 kg/666.7m2左右,棉农的效益增加,种植积极性自然提升;加上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实行,棉农预期效益稳定,种植意愿增强。
1.2.2 优化布局提升品质
在棉花产量上逐步推动棉花主栽品种模式,因地制宜逐步确定昌吉州棉花主栽品种,2019年主要棉区玛纳斯县确定3个棉花主栽品种,有效改善了棉花品种杂乱、品质不一致的状况,这样有利于实行统一模式和田间管理,有效提升了棉花品质。
1.2.3 棉花机械化引领降本增效
近年来,昌吉州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得到了有力推广,棉花产业向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转变,棉花机械化程度95%以上,机采率达到97.7%。采棉机作业量300~500 666.7m2/d,棉花机采成本120~220 元/666.7m2,人工采摘成本 800 元/666.7m2,可以节省成本 580~680 元/666.7m2,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紧缺、植棉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实现棉花提质增效。
1.2.4 推动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
从项目攻关入手,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合作,整合有效的资源,加大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有效发掘技术成果潜力,探索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推动技术集成,对推动昌吉州棉花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昌吉州棉花生产大势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的格局,但是棉花产业发展也存在相关配套技术集成不完善、新技术应用不足、品种多乱杂、单产和品质不高、农企合作不紧密、产业经营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撑等问题,严重制约棉花产业的提质增效。
2.1 相关的配套技术不完善、集成不够
在机采棉品种的选择和育种研发、田间管理、农机农艺融合、化学控制、催熟脱叶、采收等环节配套技术还不完善、集成不够;品种多、乱、杂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棉花品质整体下降,棉绒长度和比强度降低,可纺性差;棉花生产中各种技术环节脱节,技术部配套问题较为突出,技术措施难以到位;现行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没有突出质量导向;农户对新技术采取观望态度,配套技术把握不准,导致投诉纠纷时有发生;缺乏机采棉全程生产技术体系标准。
2.2 技术合作不紧密不畅通,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通过调研发现,科研院所、企业、技术推广、新型经营组织各自依靠各自的力量,技术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沟通渠道较少,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系统深入。
2.3 经营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
棉花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组织体系还不完善,导致棉花品质有所下降、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和效益都亟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到位、缺位,服务体系仍然相对薄弱。
3 棉花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推广先进适用综合集成配套技术
3.1.1 思路是行动的先导
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去破解棉花发展中的难题,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推动棉花由中低端纺织原料向中高端纺织原料供给转变,实现棉花产业的提质增效。
3.1.2 品种是关键
根据不同种植区域,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和栽培模式,以提高棉花品质为目标,筛选推广高产优质的“双30”棉花机采品种[4-5],株数0.9~1.2 万株/666.7m2,目标籽棉产量500 kg/666.7m2。
3.1.3 制度是根本
实行棉花主推品种制度。以县(市)为单位,按照不同种植区域,选择确定3个主栽品种,1~3个搭配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行按品种统一模式种植。
3.1.4 技术是保证
加大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优化化肥使用比例的同时加强棉花集成技术培训宣传和技术服务。
3.2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合作
3.2.1 合作是基石
坚持把科技作为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以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为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棉花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技术合作,提高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国内竞争力。
3.2.2 项目是支撑
采用棉花品质导向型科技公关形式,引导科研单位、大学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棉花产业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攻关开展研究,筛选适合的品种、技术和模式,突破重大技术难题,解决棉花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优化发展棉花生产经营服务模式
3.3.1 模式是基础
生产经营服务水平的高低全面体现棉花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推广“科研院所+基地+技术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棉花新品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模式。
3.3.2 科技是生产力
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打造核心示范区建设,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主,集成推广棉花全程生产新技术体系和支撑新技术,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能力,同时尽快制定机采棉技术标准,提升棉花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3.4 经费投入是保障
通过国家棉花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资金,加大项目联合公关和棉花集成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发展棉花产业,保障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攻关经费。